展评 CRITICS’ PICKS

何翔宇,《八月二十七日》,2016,单屏影像装置,彩色有声,时长49分49秒.

北京

何翔宇

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55号
2017.02.18 - 2017.03.30

对于锻炼敏锐度与专注力而言,持续而严肃的游戏或许是个好办法。艺术家何翔宇在其近期同名个展中,便选择用此种方式拓展新的经验与感知。而作为观看者,我们在展览现场似乎也进入了多重的视觉、感知及思维的游戏:绘画《131个柠檬》(2016)及装置《柠檬研究》(2014-2016),以柠檬明亮的黄色以及准确的形状轻易调动起观看者的视觉及味觉,但经过仔细辨认,我们会发现作品中颜色及材质的偏差;《正方形》(2014-2016)系列则示范了获取一个正方形的方法,不难发现,通过“步骤说明书”式的纸本图像,艺术家似乎期待着观者的现场行动。由此,艺术家虽然身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他却与我们同时在场。

而这种在场也因艺术家展出的系列影像得到了加强:这些影像以发生时间命名,呈现的手法也近乎于一种真实记录。艺术家在拍摄之前,通过网络召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戏参与者。在拍摄现场,艺术家提前为他们制定了不借助语言即可达成的简单行为规则。集体啃食由黏土制作的圆形立柱、互相喷射蛋黄酱、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通过这些“年轻人的胡闹”,艺术家实际上制造了一系列小型集体事件。

影像记录的方式以及展览现场展示的行为痕迹,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游戏过程中的状况及其额外意涵:如《七月十七日》(2016),参与者依次模仿彼此发出的声音,但这种模仿并没有让参与者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向,相反,他们似乎成为了区分更为明确而充满表演性的坚实个体;而在《八月二十七日》(2016)中,一位参与者做出某种表情,供其他人模仿,然后由做表情的人指定一位最差劲的模仿者,接受所有人的蛋黄酱攻击作为惩罚,当大家都被蛋黄酱逐渐包裹时,他们就像被调料胡乱覆盖的油腻食物,丧失了差异性。种种社会、文化,甚至是政治性的悖论以某种隐喻的方式,隐藏在欢愉的游戏场景之下。

实际上,上述游戏行为延续了艺术家“口腔计划”中的主要线索:从2012年起,何翔宇开始创作这一用纸笔记录舌头在嘴里触感的系列作品,当时他因移居匹兹堡而不得不努力适应陌生的语言环境,在不适感的驱动下,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口腔结构与以英文为母语者之间的差异,因此,口腔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感知器官,一种全新的存在。同样,在此次个展中,何翔宇以自身的感知为起点,在将日常经验转换为实物或图示的同时,保留了它们的痕迹。这一转换和保留,与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连,并且扩展成为集体经验的实验,因而显得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