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谢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览现场,2017.

上海

谢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J: GALLERY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17栋102-103
2017.05.27 - 2017.07.15

展览的命名似乎已喻示劳动与生产将是此展览欲探讨的议题。标题来自俄国艺术家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在十九世纪末所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73),该作品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纤夫的劳役,并以一种关怀的角度歌颂劳动的伟大。谢燚在此展览中试图揭示创造力背后所付出的辛苦劳力,使幕后的劳力被视觉化并被展示于幕前。除此之外,展览也探讨迁徙、文化的输入等议题,皆围绕劳力、生产与能量转换等话题展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别于其他展览的形式,以四个章节组成,这四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关联。

艺术劳动配合知识的形体化基本上构成了艺术生产的主命脉,赋予艺术血肉。但是知识的塑形往往被认为高于艺术的劳动,虽然有很多作品在歌功颂德劳工的伟大,赞扬劳动者所付出的辛苦,但只有极少数的作品深刻探讨艺术创作所付出的血汗劳力,赞扬艺术劳动力本身。艺术实践的苦力往往被忽略,因为这不是可被视见的部份,也不是光鲜亮丽的艺术世界所乐见的。

谢燚重塑物质的权利,给予沉默的物质以话语权,也使劳动力在物质身上形塑的作用力被视见。《铜布上的波派》(2017)让通常被视为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上布满劳作的痕迹与笔触,他刻意保留创作的过程。若完美的表面被视为呈现好作品的标准,那谢燚的创作恰好是打破好作品与烂作品的疆界:光滑的纹理在他的装置与雕塑中是缺席的。在所有的艺术媒介中,雕塑最能够呈现劳动的力量,雕塑的体积与大小很直观地视觉化劳动成果,但却较难呈现艺术家的想法从萌生到实践的积累过程,因为这需要艺术家精准地拿捏知识观念与劳力技术的比例,而谢燚细腻地掌控好两者的平衡。

《风吹动的植物,海上的船》(2017)以发现新大陆的初始为引子,热带植物幽幽地摆动,召唤过去的幽魂,引出登陆新大陆背后殖民者强加在被殖民者身上的非人道行为,各种剥削与压榨被利益与欲望驱使,奴隶像是商品一样被运到不同的大陆。奴隶制度中人类付出了多少非自愿性劳动?对比画廊空间斜对角的《健身房的写生》(2017),两件作品展现自愿付出的劳力与非自愿劳力之间的差异。

自愿付出的劳力如现代人的健身,但此种劳力的目的与意义和前两种不甚相同,而是要雕塑体形、身材,这是主动付出的劳力与对美的实践。《健身房的写生》暗示出现代人不遗余力追求完美身材背后对美过于僵化与形式化的想像,同时美也变成能被消费的题材。各种以美的名义展开的消费活动显示出现代人独善其“身”的趋势。虽名为健身房的写生,作品里却没有以正规方式描绘健身房的意图。艺术家把健身器材横放,变成抽象的图案,巧妙地转化劳动力、艺术生产与美的关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整个展览的线索紧扣住展览的题目,谢燚以一种人文主义的角度来描绘当代艺术中被抹灭掉的、不可视见的劳动力。展览题旨清晰但需要观者花时间去慢慢体会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美中不足的是, 展场的规划不够严谨,太过开放的空间使得每件作品无法在单独的章节中展现其独特性,甚为可惜。 一些体量大的作品占据较大的空间,使得体量小的作品无法全面进入观者的视线。也或许打破所有的疆界正是艺术家与策展人的意图,让参观者在观展时体验纤夫步步艰辛的搬运过程,使得劳力的付出能在观展的当下被即时觉察与感知,超越视觉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