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在我的房间里”展览现场,2019.

上海

在我的房间里

天线空间 | ANTENNA SPACE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
2019.05.24 - 2019.07.07

如果你看多了(时下盛行于本地)旁征博引、见微知著的论文式影像装置,想换换口味,那么由李佳桓策划的群展“在我的房间里”不失为一味令人耳目一新的调剂。展览将“房间”引申为个体身份的承载容器与虚构舞台,以此串联起海内外六位年轻艺术家的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上的多数作品均回归了某种以感性触觉为靶向的材料语言,在布展上也通过刻意营造昏暗、暧昧的总体环境,契合主题。

从房间本身暗示的内外关系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某种有关内隐与外显,私人与公共的辩证逻辑贯穿整个展览。陶辉的两件参展作品分别站在两位虚构的公众人物——被旧情人剽窃著作的女作家与不堪公众压力自杀的男艺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控诉他们所经受的误解。然而原本光明磊落的独白,却被习惯表演的两人念得腔调古怪。女作家冷水花的形象在访谈视频中出现,又从在展厅实体陈列的书桌椅间醒目地缺席,只见一只自动机械臂工整地书写着手稿。字迹幽灵般的显影过程让人联想到菲利普·帕雷诺2012年的影像作品《玛丽莲》。其中,一只模仿本人字迹的机械手臂将另一位谜团重重的公众人物——玛丽莲·梦露的“鬼魂”召唤至当下。来自纽约的范加(Jes Fan)从人体内部提取黑色素(决定肤色与种族的生物成分),用针管将其注射到玻璃摆件中永久封印。观众得以站在安全的距离,从外部,以征服的视角审视这一引发无数政治暴行与悲剧的根源。英国艺术家Lewis Hammond的几幅画作让人惊喜。他用阴暗潮湿又难掩鲜亮火气的油彩描绘出不乏“受困”与“禁忌”意味的场景,在布展灯光或明或暗的映照下散见于展厅各处。低气压的画面中依稀可辨弗朗西斯·培根式的建筑透视线条,将困兽隔离,又涌动着某种破除禁忌的野性。

作为人体第二层皮肤的服装在Bruno Zhu的《衣柜男孩》(2017-19)系列中成为主角。两件挂在墙上的异型服饰由男士长裤和高筒羊毛袜拼贴裁制,一半藏在西装防尘罩里,另一半垂露在外,末端还嵌有精心修剪的假指甲;修长的线条、柔顺的质地,催生出某种儒雅又阴柔的气息,在整件服饰十字对称结构的制约下隐约闪现。就像这些服装不愿意完全袒露自身一样,展览中的其他作品同样表现出了某种克制,仿佛正在对你发出邀请,如展览新闻稿所说:“若情投意合,欢迎你来我这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