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方迪,《部长》,2019,单频录像装置,彩色,有声,60分钟.

柏林

微纪元

Kulturforum,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Matthäikirchplatz, 10785 Berlin
2019.09.05 - 2020.01.26

此次题为“微纪元”(Micro Era)的展览上展出了艺术家曹斐、方迪、陆扬和张培力的影像作品——“微纪元”抽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指涉灾难之后,留存下来的众生失去历史感之相。其中,曹斐和方迪的作品之间构成了一组有趣的对话关系,两组作品都回应了当下人口高度流动,科技、物质空间日新月异的现实。方迪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扎根工作了三年,工作之余,他是一个好奇的人类学研究爱好者。在影像作品《部长》(2019)中, 方迪讲述了一个来自墨尔本的乌克兰移民后裔Justin从因爱好植物入境并入籍巴新,最终成为当地唯一一位纯种白人部长的故事。方迪收集了大量历史影像和官媒宣传素材,同时对Justin及其朋友、同事进行了访谈。影片没有旁白评议,而是通过具体的情景直白地再现了Justin从1994到2019年间身份、角色、权力与表达方式的变化历程。另一件影像作品《魔笛》(2019)展示了位于巴新版图边缘、正在闹独立公投的布干维尔岛上原住民部落的生活仪式Bamboo Band舞蹈。双屏播放的影像一侧呈现歌舞悦动的全局视角,另一侧则是歌舞者随着节奏运动的健硕身体的局部。而观众需要端坐在类似会议室格局的桌椅前观看,影射了处于全球北方的观众与部落族群之间制度化了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方迪并没有将他的两组关注对象——政客与原住民——进行符号化处理,也没有有意站在一旁,将对象放在对立面进行剖析。他直言,部落的拍摄权是通过给居民一点经济补偿获得的,同时,他也是通过建立个人友谊获得了Justin的采访与拍摄权,这反过头又使得艺术家需要保护Justin的隐私,对内容进行过滤和控制。尽管工作方法有违经典的人类学田野伦理的操作,但方迪与被观察者的关系体现在真实关照与互动之中,隐秘地存在于影像之间——或许在他乡,全然的自我同化与价值认同只可能是观者自我神圣化或是写在官方报告中的说辞。

曹斐的影像作品则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另一群流民,快递员。《Asia One》(2018)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维度在京东位于昆山的“亚洲一号”无人快递仓内外展开。影像开启于未来时,新新人类发现了已经荒芜许久的无人仓库;而叙事的主线在当下展开,无人仓里仅存的两位人类员工通过监视镜头发现了彼此的存在,试图跨越管道、传送带、分拣器对他们的禁锢和隔离与对方建立联系,与此同时,车间大屏幕上播放着文革时期倡导工业化解放人类劳动力的意识形态的舞蹈。在冰冷、程序化的机械面前,他们的身体被作为物件运作——这点在两个时代的体现大相径庭却同样荒诞。曹斐对场景的超现实化处理,以及对时空迭代的运用让观者反思感官的认知空间、构建的空间与再现的空间在自己生存体验中的辩证关系。《11.11》(2018)则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镜头跟着进京务工的快递员来到他们渗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工作场所,呈现他们与顾客的平常互动和“弱连接”,来到他们租住的家,呈现他们在场或者缺位的家人。面对镜头后隐藏的问题: “你担心自动化,人工智能会取代你的工作吗?”这些个体的答案并非全然否定的。正是基于影片中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再现和解读,观者才能理解他们的想象与期许的源头。

在两位艺术家的影像中,场所没有被简化为公式一般的全球非地方,而是呈现为关系式的空间,参与到了由艺术家介入或者引发的、一个个涌现的事件之中。他们的工作方法都呼应了Ulrich Beck笔下的“世界主义下的共情”(cosmopolitan empathy),让观众可以通过感知、而非概念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