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在“不在场”

左:林大画廊“不在场”展览开幕现场。(左三起)策展人朱朱、林大艺术中心的Linda、展览策划人王一妃、参展艺术家史文飞、艺术家臧坤坤及参展艺术家孙大量;右:观众与黎薇的作品(黎薇左二)。

与往日没有特别不同,只是今天Gmail彻底打不开、马路上警车特别多,不过策展人王一妃表示展览标题不在场“只是一种巧合,并没有预先的设计;不在场其实源于我个人的一种状态,在人群之中总有一种不在其中的感觉。”对于一个85后年轻策展人的第一个展览,今天的开幕人气很旺,碰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和画廊同行,朱朱、Josef Ng、张一舟王贝莉等多位中青年策展人也都来到“不在场”。

一进画廊门口先被一根底部安有弹簧的树枝横向挡住, 看着现场观众如何“穿过” 杨心广的作品《有弹簧的树枝》而进去展厅,你可以看到面对无法选择的情况时,人们如何表现。有的人把它压下去,导致树枝反弹回来会打到后面的人;有的钻过去,有的把它抬起来再轻轻放下,而大部分人是绕过树枝进入展厅。在中国,我们太熟悉这种“怕惹麻烦,绕路而行”的感觉。杨心广站在树枝附近,顶着两个小尖犄角像个“小恶魔”看着大家,这是他和艺术家杨健为今天展览特意剃的发型,我问他为什么,杨心广说“你看我这样有点奇怪是吧?对了!我就是想让来的人看着不顺眼、不舒服”,这个直接、干预性很强的作品给人留下印象很深。

左:出席“不在场”展览开幕的艺术家王光乐;右:杨心广及其作品《有弹簧的树枝》。

进到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位于中间的一个“大白盒子”,这是“Forget Art Fair”的摊位,项目策划人马永峰热情给大家介绍:“这是一个迷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次空降到商业画廊的空间里,是脱离商业艺博会的一种尝试”。 当被问道:“那你这次选择在一个商业画廊里做这个作品到底能体现出与商业艺术博览会的什么不同呢”,他回答:“如果艺术家不和画廊合作,还可以和Forget Art Fair合作”。这次带来的5件作品都是看上去“不好卖的”,除了一幅油画,其它都是装置和录像作品(李山《One》,马永峰《透明是错误的》,吴小军《不要害怕》,杨健《想要离开》)。 马永峰还说“Forget Art Fair刚开始会和画廊合作,之后也计划在美术馆、非营利空间等不同场所展出,希望能探索出一种新的展出、销售模式”,马永峰在现场也充当起“销售总监”,给每位来宾介绍作品,如果再放一个桌子、加一个销售小姐,感觉上会更像艺博会现场;他打趣的说“我今天绝食一天,用饥饿证明我存在着”。林大画廊老板Linda女士听完马永峰的介绍后笑着说“真是为国争光啊!”。

左:(左起)Vogue 艺术编辑助理付琛、参展艺术家史大飞、ISSUE艺术总监张一舟、《艺术银行》杂志编辑张雨;右:参展艺术家孙大量及其作品。

转过他的“白盒子”进到展厅深处,过道边凌乱地堆着一些人形硬纸片,前面空空的地上画有不规则的人形线条,好像犯罪现场,这是黎薇的作品《22分55秒》,现场的20位观众参与完成了这件作品,他们随意倒在地上铺着的硬纸版上,黎薇依照人形画下边缘线,再按照这个形状剪下来,他希望大家不要“正常躺下”,而是“想象你摔了一个大跟头跌倒或是死亡之后失去意识时的身体形态”,因为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打击时状态是非常不一样的。黎薇把从一个整体割裂出来的一个个人形纸板抱走、扔到墙角,再抱走、扔掉,最后一摞人形纸板堆满了墙角,而展厅的地板上留下的是空的“不在场”的人形线条,整个过程冷静而不煽情。有的观众走过时问“这可以踩么”,黎薇幽默的回答“这是地,当然可以踩”,由于颜料没有干,观众走来走去的同时也会破模糊、破坏掉之前画好的人形,脚印会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一种惯性和既定的思维模式,看展览时也会有一些既定的观看模式,在我这儿您随便,”黎薇边说边去和朋友们打招呼去了。
当天黎薇这个现场作品引起一些讨论,无论你联想到什么事情,艺术家关注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度,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大教条和口号,根源上都是在讲“人”的事。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部负责人王贝莉边看作品边和我说“其实他的作品里也体现了一种关系美学,过程是重要的,而结果反倒不重要了”。

田宇的装置作品《盾阵》矗立在黎薇作品旁边的角落里,乍看上去像是巷战时搭建的防御工程,一个巨型白色海胆浑身是刺不让靠近;作品全部由我们熟悉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课本撕碎后拼接而成,艺术家说他想表现的是“这代人进入社会的进攻与防守”;突然响起的防空警报打破了展厅的安静,观众顺着声音可以找到李明专为这次展览创作的《婚礼》,每9分钟响起的防空警报和画面上结婚的场面交替产生了一种荒诞的感觉。史文飞和孙大量的油画布置得像舞台剧,在画廊出口的两边,大飞的作品是在一个“私人空间”里,布展上特意选取了这个半封闭的空间,光从一面墙上的小洞渗透进来,可以偷窥也可以走进去;孙大量的小画排成一溜躺在黑色的幕布上。

经过刘任的作品《归于尘》,走出展厅。门外,是一大帮年轻艺术家热烈的声音。“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未必为真相。但以不在场为证明,恰巧说明了某种潜在意义上的暗合。”

左:(左起)艺术家杨健、马永峰、杨心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部负责人王贝莉;右:此展览策划人王一妃向徐累介绍田宇的作品。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