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ARTFORUM

第一时间获知最新消息




注册阅读《艺术论坛》最新消息

  • 注册



  • 关注我们 twitter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rss
    artforum.com.cn
     
    • 登陆
    • 注册
    • 首页
    • 新闻
    • 展评
    • 杂志
    • 所见所闻
    • 五百字
    • 专栏
    • 观点
    • 录像
    • 艺术向导
    • 订阅
    • 广告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录像 video

    • 精选

    • 物体进行的方式节选

    • 电话

    • 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谈“无法无量”

    • 空中的

    • 厨房的符号学 (Semiotics of the Kitchen)

    • “造反猫咪”(Pussy Riot)-《CHAIKA》

    • 镜室

    • 电视剧《青蜂侠》里的李小龙

    • 新闻

    • 所见所闻

    • 展评

    最新新闻

    • 王佩瑄、许哲瑜获2019年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

    • 柏林艺博会因资金问题暂停

    • 特纳奖得主劳伦斯·阿布·哈姆丹获2019年爱德华·蒙克艺术奖

    • 弗里兹洛杉矶总监贝蒂娜·科赖克将担任蛇形画廊首席执行官

    • 将男孩推下泰特现代美术馆观景台的少年认罪

    • 澳大利亚废除联邦艺术部

    • 托马斯·埃尔塞瑟(1943-2019)

    • 法国多个博物馆因全国大罢工闭馆

    • 2019特纳奖同时颁予四位提名艺术家

    • 片冈真实任国际现代美术馆及收藏委员会主席

    • 新闻

    • 所见所闻

    • 展评

    最新条目

    • 喧然名都会

    • 抵达未来的路径

    • 喜宴

    • 降临:建设当代艺术扩张前哨的一种方法

    • 顿时让我们不知所措

    • 寻路辋川,来者复为谁

    • 新闻

    • 所见所闻

    • 展评

    最新评论

    • 最她妈的至高点小组

    • 拼拼凑凑的利维坦

    • 李然

    •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 西普瑞安·盖拉德

    • 赤字团

    • 陈传兴

    • 张鼎

    • 郑波

    • 来自山与海的异人——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 非黑/非红/非黄/非女

    • 微纪元

    • 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

    选取的影片

     
    • « 较新
    • 1
    • 2
    • 3
    • 4
    • 5
    • 6
    • 旧文 »
    • 媒介即媒介
      Nam June Paik
      1970s
      白南准七十年代初的作品《媒介即媒介》(The Medium is the Medium)节选,曾在美国公共电视台播出。
    •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荣耀》(Gloria)
      2011
      艺术家Guillermo Calzadilla与Jennifer Allora设计了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馆《荣耀》(Gloria),将奥林匹克运动员的表演作为装置的一部分。
    • 玫瑰霍巴特(2)
      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
      1936, 19'
      这部短片于1936年在朱力安•列维(Julian Levy)纽约的一家画廊首映,整个日场项目的主题就是柯内尔的短片。列维将这个项目称之为“愚蠢的新闻短片”。大约与此同时,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展览也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

      达利当时也观看了这部影片,传说在播放期间,达利突然打翻了投影机,怒曰:“这是我的思路,要用我的思路拍是要掏钱的。我从没把这个思路写出来,也没告诉任何人,他好像是在剽窃我的东西。”另外的版本更加富有诗意:达利说:“他是从我的潜意识里偷来的!”或者“他偷走了我的梦!”

      自从达利闹场之后,柯内尔一直没有再放过这部片子,直到1960年代,才在Jonas Mekas的要求下再次公映。1969年在根据原本制作样片时,柯内尔选择了“玫瑰色”滤镜,而非以往的蓝色。
    • "ppndr-s" 都市寄生虫 (Urban Parasites) 系列
      Gilberto Esparza
      2008-2011
      "ppndr-s"
      都市寄生虫 (Urban Parasites) 系列,Gilberto Esparza的作品。
      都市寄生虫是一种可以在成堆的都市废弃物中生存的电器。这些小型机器清道夫可以完成清理和分流垃圾的任务,它们在城市空间中到处寻找可以利用的能量。

      "ppndr-s" 在“都市寄生虫”项目网站
    • Patti Smith 对她的猫唱歌
      Steven Sebring
      2008, 0:54
      选自Steven Sebring的纪录片《Patti Smith:生活之梦》2008.
    • 我为什么喜欢上电视
      Ilene Segalove
      1983, 1'46"
      在70、80年代创作的滑稽拼贴和低成本录像中,洛杉矶艺术家Ilene Segalove表现了自己再比佛利山庄的童年生活。就如这件《我为什么喜欢上电视》(Why I Got Into TV),她的早期作品与好莱坞紧紧联系在一起,突出的是浮华荣耀,拜金主义和盛名。

      相关文章:《观望洛杉矶:洛杉矶的另类电影和录像》。
    • 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画
      Jake Auerbach
      2004,14分钟52秒
      《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画》是由弗洛伊德的朋友Jake Auerbach导演的,关于这位英国画家的一部有着相当洞察力的纪录片。Auerbach采访了弗洛伊德的家人、朋友和模特借以呈现关于这个隐居艺术家不同寻常的故事。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 未完成的开口容器变体
      索•列维特(Sol Lewitt)
      55''
      索•列维特的《未完成的开口容器变体》中的绘画。音乐:Jim O'Rourke的《“你好”可怕,但“再见”更可怕》(There's Hell in Hello, But More in Goodbye)。
    • 泰德光影: 寺山修司
      4:31
      影片由泰德现代制作,呈现了《劳拉》(Laura)问世后,27年里首次重现的一些精彩画面。寺山修司(Terayama Shuji)的最初合作者森崎偏陆 (Henrikku Morisaki),走进银屏,打破了电影和现场表演之间的界限。
    • "dblt" 都市寄生虫 (Urban Parasites) 系列
      Gilberto Esparza
      都市寄生虫 (Urban Parasites) 系列,Gilberto Esparza的作品。

      “dblt”的能量来源于电流。这种“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收集声音,偶尔也重新发出类似的声音。这件小型的机器人动物是用回收来的商品创作的,它在城市空间中到处寻找可以利用的能量。
      “都市寄生虫”项目网站
    • zgodlocator
      何魏格·威瑟(Herwig Weiser)
      1998-2002/2010
      何魏格·威瑟(Herwig Weiser),《zgodlocator》,装置, 1998-2002/2010 ,磨碎的电脑硬件、磁流体、100AC/DC 电磁石、电子元件、声音系统等材料,尺寸可调整。
    • 格哈特·里希特在他的科隆工作室
      Corinna Belz
      2011
      电影人科罗娜·贝尔兹(Corinna Belz)用三年时间,拍摄这位艺术家在科隆工作室的生活。这里有她在“墙上飞”的素材,更多信息请点击这里。
    • 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的《FILM》
      泰特
      2011, 11:01
      塔奇塔•迪恩(Tacita Dean)为泰特现代的漩涡大厅拍摄的影片,题目为影片(FILM)。35毫米影片,三十九英尺高的巨石上投影,循环播放。
    • 厨房的符号学 (Semiotics of the Kitchen)
      玛莎•罗斯勒
      1974
      按照从A到Z的顺序,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展示和介绍”了家庭主妇日常所用的作料,她在说出这些名字的同时,动作性很强烈。在表现的过程中,罗斯勒用力挥舞刀叉的动作,这是一种反抗的姿态,是她从内到外对束缚她的体制进行的反击。

      “‘我感兴趣的是语言描述主题的概念。这个女人本人变成了束缚个体的、象征食物生产体系中的一种象征。”—-玛莎•罗斯勒
    • 家庭灾难No.1:Flyrony
      Hehe
      2010
      HeHe,《家庭灾难No.1:Flyrony》, 2010, 马达、熨斗、电线、电子元件。

      看相关文字《Hehe介绍》。
    • 索·列维特,壁画回顾展
      索•列维特(Sol Lewitt)
      2009, 9'30''
      2009年,在马萨诸塞州当代美术馆布置索•列维特的壁画回顾展的过程。他的壁画在马洲MoCA要展到2033年,访问展览的网页。
    • 天使
      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
      1957, 3'49''
      约瑟夫•柯内尔,《天使》,无声电影, 1957。
    • 画家(节选)
      Paul McCarthy
      1995, 50'03"
      在《画家》(Painter, 1995)中,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通过调侃英雄式的画家概念探讨了行为艺术的界限。夸张的化妆(卷曲的金色假发、人造鼻子、人造大手)唤起了人们对于他的圣诞老人形象的比喻,麦卡锡模仿了画家具有讽刺意味的创造过程。他的行为既令人着迷,也能够唤起人的同感,当然也令人生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的企图,他希望克服创造性和作为神秘物品的艺术品的简单概念。
      麦卡锡的影像中包括:
      一圈圈地旋转,并且反复发出“德库宁”的声音。
      用刀砍去自己的一根指头,并且用颜料和自己的血混起来。
      为自己欠债大喊大叫。
      试图教授观众绘画,开设不同的用笔技巧课程,然后大喊:“他妈的绘画,他妈的绘画,他妈的绘画。”

      点击此处观看整个行为录像
    • 谢德庆《一年表演1980-1981》(打卡)
      FACT
      2012, 1:29
      在七八十年代的纽约,谢德庆(Tehching Hsieh)创作了一系列的艺术作品,持续一年的表演,共五件。

      展览记录了他的表演“生命之作”,《一年表演1980-1981》(打卡)

      一年里,艺术家在他的工作室里打卡,按小时计算。用16毫米胶片以自拍的方式,最终呈现的结果,以几乎每天一每秒的速度记录了他一年的行为,这个节奏和当初表演的时长完全相反。由他人监督,穿孔卡记录了他在这个高度重复的行为里是如何重建生活的。
    • Artvertiser(艺术广告)
      朱利安•奥利弗,《Artvertiser》,2008,同Damian Stewart和Arturo Castro合作。《Artvertiser》是一款用来取代广告牌的实时艺术软件平台。通过教给电脑如何“识别”具体的广告,该软件可以轻松将其以其他内容取代,如图像和视频。我们不会称其为一种增强现实技术的一种形式,相反我们认为Artvertiser是改进现实的一个范例。
    • Grêmio Recreativo Escola de Politica #16
      增本泰斗 | Yasuto Masumoto
      2011,6:10
      Grêmio Recreativo Escola de Politica #16 (娱乐性的政治学院),“导弹防御系统” (The Missile Defense),广州,2011年6月13日。该项目在2010年开始,而每次进行时,政治、社会和历史问题都会成为其中的焦点,都是艺术家认为我们不明白如何处理的或不去处理的问题。

      此录像是增本泰斗为个展“藍紅白黃”所做,观察社,广州,2011年6月18日至7月16日。
    • 有火把和矛的夜晚
      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
      1979, 9'
      约瑟夫•柯内尔(美国人,1903-1972),《有火把和矛的夜晚》(By Night with Torch and Spear, 1979),16毫米彩色无声影片,9分钟。Anthology电影档案馆藏,与现代艺术博物馆合作展览放映。
      音乐:John Zorn, Trevor Dunn, Marc Ribot, Zeena Parkins。
    • Grêmio Recreativo Escola de Politica #17
      增本泰斗 | Yasuto Masumoto
      2011,5:42
      Grêmio Recreativo Escola de Politica #17 (娱乐性的政治学院),“没有气味和不可见的” 在广州进行,2011年6月16日。该项目在2010年开始,而每次进行时,政治、社会和历史问题都会成为其中的焦点,都是艺术家认为我们不明白如何处理的或不去处理的问题。

      Made by Yasuto Masumoto for his solo exhibition Blue, Red, White and Yellow at Observation Society, Guangzhou, 18/6 - 16/7, 2011."
      此录像是增本泰斗为个展“藍紅白黃”所做,观察社,广州,2011年6月18日至7月16日。
    • 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展览《特定物件的不固定形式》
      Museum Modern Kunst in Frankfurt
      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1957年11月26日-1996年1月9日)是一位古巴出生的美国籍视觉艺术家。从2010年到2011年,在布鲁塞尔的WIELS当代艺术中心、巴塞尔Beyeler基金会和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巡回展出了他的回顾展《特定物件的不固定形式》。

      巡展每次先按照最初策展人Elena Filipovic的方案进行布置,在中途再由不同的一位曾经受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影响的艺术家重新布置,Carol Bove、 Danh Vo,和Tino Sehgal都分别参与策划了展览的后半部分。
    • 街头艺术
      2011年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展出的逐帧视频(由2000幅图像构成)《街头艺术》(Art In The Streets)。

      这并不是对该馆所有艺术的全面展现,而是对此次展览进行的最基本的虚拟介绍。

      创作者:Roger L. Griffith
      音乐: Hans Zimmer - Mombassa, Inception sound
    • 百合花庄园
      HeHe
      2009-2011
      HeHe,《百合花庄园》(Fleur de Lys), 2009-2011,鱼缸、电子管、电脑与综合材料。

      看相关文字《Hehe介绍》。
    • 藍紅白黃
      增本泰斗 | Yasuto Masumoto
      2011,10:52
      此纪录片是由“增本泰斗︰藍紅白黃”展览而制作,举办地点在观察社,广州,2011年6月18日至7月16日。

      很多人参与的一场实验,讲的是三个虚构民族的战争,通过手工塑料火箭,水弹,旗帜来区分彼此的领地,2011年在6月12日在广州举行。

      观看更多增本泰斗的作品。
    • 黛安•阿勃斯的纪录片
      1972, 30"
      《去我从未去过的地方:黛安•阿勃斯的摄影》("Going Where I've Never Been: The Photography of Diane Arbus")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在她去世后不久制作,1972年。
    • 曾经是一切
      Pipilotti Rist
      1997
      前45秒是在索菲亚的外国艺术国家博物馆的现场一览,1990年,第二部分2分钟,是从原录像截取的片段。《曾经是一切》(Ever Is Over All)观众可以看到相邻两面墙上的慢动作的投影。右边,一架摄影机拍摄的是地里的红花。这一图像和左边的投影形成了和谐,一个女人穿着红宝石颜色的拖鞋走过车行道。当女人忽然用她手中的长枝干的花开始击打一排车窗玻璃时,两个场景的流畅性被打破了,女人每次用她手中的长枝快乐地击打时,附近的一个景观则微笑着默许这种行为,令这一怪诞而散漫的场景增加了喜感。
    • 玫瑰霍巴特(1)
      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
      1936, 19'
      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的《玫瑰霍巴特》(Rose Hobart, 1936)是一部19分钟的短片。作者将好莱坞电影《东婆罗洲》进行重新剪辑,使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短片之一。柯内尔迷恋于《东婆罗洲》中的女演员罗斯•霍巴特,因此将他的短片以这位女星的名字命名。该短片融合了《东婆罗洲》中的片段和一部日蚀纪录片中的镜头。柯内尔透过蓝色滤镜进行放映,并将其调慢到了无声电影的放映速度。在该片中,原有的配音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柯内尔在旧货店里淘来的Nestor Amaral的《巴西假日》(Holiday in Brazil)中的两首曲子:《响亮的快板》和《贝伦巴约纳》。(更多信息见第二部分)。
    • « 较新
    • 1
    • 2
    • 3
    • 4
    • 5
    • 6
    • 旧文 »
    • 首页
    • 新闻
    • 展评
    • 杂志
    • 所见所闻
    • 五百字
    • 专栏
    • 观点
    • 录像
    • 艺术向导
    • 订阅
    • 广告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版权为ARTFORUM杂志社(纽约)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