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茱莉亚•斯坦纳

茱莉亚•斯坦纳,“净空 – 深声”展览现场,2014.

年轻的瑞士女艺术家茱莉亚•斯坦纳(Julia Steiner)正在麦勒画廊(北京)举办个展“净空-深声”,该展览是她第二次在中国做驻地项目的成果。两次驻地使她有机会进一步游历了解中国,但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与在创作时对于主体的坚持成为了她令人着迷又困惑的两端。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9日。

很幸运的是,正当我完成学业时,得到了一笔相当大的拨款,这样使得我从大学出来之后还有机会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也许是因为一开始没打算做艺术家,这使得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发展自己想要的。

找到现在的方法是近些年的事。一开始我就习惯在非常大的纸上工作,而且早期的绘画(大约在2005-2009年)带有具体的形体和场景,有人、动物、植物,后来变得越来越抽象,也从纸张上逐步转移,进入空间(就像这次展览,更多的是直接绘制在墙面上,进入空间,成为空间的一部分)。绘画时,同步的也做小型的物件、装置,这是我的习惯,但是很少会拿去展览。我希望这些物件能够和绘画一起展示:这次展览场地中间,涂上了黑漆的黏土作品就和平面绘画配合在一起,这是我第一次展出它们。

回应你问到是否受到全景画(panorama)或者幻觉制造传统的影响,这两个在空间中直接完成的大型“in situ(场景特定)”作品——黑色水粉颜料的壁画《为何天空》和喷上黑色亮面漆的黏土作品《问大地》,可以被理解为是巨大的风景;但更重要的:我在处理某种抽象化了的实体。正如我的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并不相同,我对全景画传统也没有兴趣,我关注的是被某种能量围绕的观众。我很喜欢“走进并穿过一个艺术作品”这个想法,你作为观众可以并且必须在空间中移动,得到不同的印象。我也喜欢这种观众在作品中“找不到北”(get lost)的状态,这和传统全景画去追求一个站在高点上得到全局感受,或者让你产生“在彼处”的错觉不同。在我的作品中你甚至失去了追求全局的可能,我的方法也避免使观众真正去理解这些形体,不是具象的,而是某种方式的抽象。也许这些形式或元素会使你想起什么,但你不能很确定的去定义它,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这并不是行为艺术,但观众的移动却是下意识的也是必须的,我关注的是“任何东西都是在改变的过程中,也永远不会停止改变,即使这种改变是非常微妙和微小的”。我关心这种空间中的能量循环,那些非物质化的东西比如风、压力、能量、密度,而这些东西和很多艺术家关注的宗教/毒品带来的幻觉是不同的,是实际存在的。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