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丁乙

丁乙,《十示2015-3》作品局部,2015.

今年6月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何所示”是丁乙继民生现代美术馆2011年“概括的•抽象的”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个展。艺术家在接受展览邀请以后专门租用大型工作室来完成其中的新作部分。在展览开幕的两周前,艺术家在这间位于虹桥地区的临时工作室接受了艺术论坛中文网的访问,详细介绍了板上作品结合木刻与绘画的新技法以及创作思路上的转变过程。在墙面上一字排开的10幅新作,每幅高4.8米、宽2.4米,按照创作顺序被命名为《十示2015-1》到《十示2015-10》,其中位于工作室墙面中央的两幅《十示2015-9》与《十示2015-10》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在前8幅的实践基础上再作新实验的特别之作,作为这批新创作的一个开放式收尾,预示着未来在此基础之上的持续发展。

我在接受展览邀请以后就考虑如何让展览作品和环境相关。希望用一种硬质的绘画材料质感来呼应比较冷峻的灰色混凝土墙体,所以使用了椴木板,作品尺寸的设置上也跟展墙高有9米有关。我在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些对应性,希望在展场上,这10幅新作既有各自独立的个性,又能构成联系。这次展览对我也是一次考验,上海的很多观众对我的作品很熟悉,虽然在2011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个展以后我的作品语言有些变化,但觉得还不足以作为一种“大转折”,因此这10幅新作我想是这次展览里比较重点的部分。

这次采用了木刻和绘画结合的技巧,这是在摸索中形成的,我先在木板上“预埋”了几层不同的颜色,再用刀刻,最后再画。这种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很多工艺,比如漆器、碑帖、木雕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但我开始其实没有想到这些,对我来说作品本身的力量跟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重点想探讨的。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让线条更加硬朗和锋利,因为不想要肥大、圆润或者软扑扑的效果,所以我用了两种刀,V形刀可以刻出锋利的线条,扁形刀可以强化深浅不一的刻面,靠它能表现出画面颜色的变化。我用狼毫毛笔去画斜线,形成各式锋利的细线,用小号油画笔去画纵向横向的线条,从而控制画面的平衡关系。

我以前没有试过木刻,虽然有尝试过铜版画,但这与木刻还是不太一样的。我在创作这批作品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实验,开始使用这种方式创作的第一批作品现在正在比利时的一家画廊展出,这10幅是第二批尝试。我将方向和技巧确定以后就直接开始创作了,所以没有留下草图。

我一开始就想用黑色调让作品处在爆发以前沉默的一刻,具有隐含着的力量。除了《十示2015-7》和《十示2015-8》用了绿色作为最外层的颜色,大部分木板的表面都用了黑色,黑色底下只用了红绿两个色系,比如红色的5幅,我在木板上先画了三层不同的红色:荧光橘红、荧光玫瑰红和永固红,最外层再用黑色。

刚开始的《十示2015-1》、《十示2015-2》我比较在意新技术的用法,因为还不知道会带出什么样的效果。我用刀来刻“十字”的交叉点以后,黑色底下的红色由于波长比较长而特别明显。所以第3幅(《十示2015-3》),所有的点我都改用了画的方式,整体颜色相对就暗下来了。然后我继续考虑生动性与变化性,所以《十示2015-4》又回到了每个单元点使用刻的方式。

我比较善于处理类似《十示2015-3》和《十示2015-4》这种看上去结构、透视关系相对复杂,但其中又有某种条理性的画面,我比较会驾驭这些,这对我来说也是最最基本的一种对于简练语言的追求。在第8幅完成以后我其实还有很多新想法,所以为了最后两幅(《十示2015-9》与《十示2015-10》),分别是红绿两组的最后一幅,我做了一些小尺幅的作品去做转变的可行性探讨。同样是组合黑色块点,《十示2015-9》每四格会出现一次,《十示2015-10》则变为每六格才出现,这让局部的透视效果更为明显。《十示2015-9》画面的上半部分,红色显露较多以后就出现了很多黑色细线。所以最后一幅《十示2015-10》当中,我加粗了黑色细线,让斜形交叉部分更加明显。总的来说,刻的参与让画面有一种透明性,在视觉上产生了某种奇异性,在不同距离观看时效果非常不同,比如从远处看起来稳稳的红色在近处时你会发觉它异常鲜艳。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