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毛利悠子,“Same As It Ever Was”,2018,展览现场.

台北

毛利悠子

就在艺术空间 |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台北市大安区信义路三段147巷45弄2号一楼
2018.09.29 - 2018.11.03

相较于毛利悠子今夏在伦敦卡姆登艺术中心的个展,她紧接着在台北就在艺术空间呈现的“Same As It Ever Was”显得额外倘然、纯粹。近年来毛利持续发表各种利用光、电磁、地心引力等动力装置创作的作品; 在卡姆登艺术中心的呈现亦是集合多种动力的综合表现。其中《涡形》(Voluta) 为一个水泥立方,内坎一捆厚重的电缆,表面上很难看出此作品的动力原理,实际则是电缆所产生电磁反馈引发水泥立方上的铁柱微微颤动。对于看不见的、隐晦的能量网路,也使得观众陷入一种难以解读的谜题中,因现象的“不可思议”催生各种超自然的联想可能。艺术家在2013-2017年间所创作的《鬼火》(Oni-bi [fen fire])更是直接地将驱动物件的力量比喻为对亡魂的召唤,将艺术实践推向一种泛灵媒的诠释。

这次台北的展览聚焦于毛利悠子最为知名的声音装置系列“Moré Moré”,此系列以水力为核心,透过简单的抽水设备,带动由日常物件组合而成的流水装置。此次展出的三作新装置中,艺术家融入了在台北当地搜集的各种日用物件。比起伦敦展览中隐蔽的动力表现,“Moré Moré” 纯粹的机械操作容许观众更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艺术家在物质实践中的发现及探索。抽水机的动力使水管瞬间跳动,犹如某种有机的神经抽搐,接连带动水管上所绑的物件去敲击邻近的乐器或现成品。其中两作装置《Moré Moré [Leaky]: flow #2》和《Moré Moré [Leaky]: flow #3》主要以塑料防水物件组成,各自连结一台抽水机带动着规律的敲击声,恰似出自规矩的、无情绪的隐形乐手。第三组装置《Moré Moré [Leaky]: flow #1》的声响较为不可预测——这是一套以家常的厨房铁质器具组成的系统,将水从地上的铁锅导入空中垂钓的烧水壶,再接到筛子和水盆。在流水循环间,水管上的小铁条随着管子的晃动敲击邻近的水壶盖,但因水管每次晃动的角度不一,铁条的敲击有时走拍或击空。 艺术家将三组装置的抽水时间错开,形成一曲时而独奏、时而重叠的声音串连。除了较为明显的敲击声, 每个装置也包括较为微小的发声物品,如晃动的胶袋和搅拌器,以及可以用来发声但保持静态的塑胶水瓢和铁梢。展场的循环音景就在发声、未发声和即将发声的时段中流动、荡漾。

“Moré Moré”系列最初灵感来自东京地铁里因频繁漏水而出现的各种临时维修装置。自2009年起艺术家开始记录这些生活中的修补创意,进而推演出各种由日常物件组合形成的流水循环系统。创作过程中毛利悠子采取即兴的策略,依照展场的各种条件为定,结合收藏已久或在当地收集到的防水物品和材料,揣摩和实验什么样的物件组合可以完美修补艺术家在每个装置中所制造的漏水情况 。也因此,“Moré Moré”自2009年发展至今,每次都以不同的面貌展出,像是不断成长的变奏曲,持续延展一种独特的漏水美学。这个系列的装置虽可称之为声音艺术,但毛利悠子对漏水现象的诠释并不局限于声音的探索。展场中除了主要的三作装置,也包括两组无声、无水的壁挂静物;这些物件虽然没有在运动,但演示着各种接水体态。其中一组《无题(潭美)》(Untitled [trami)])位于展间的角落,一条细长的水管将一支腾空的黄色雨鞋和玻璃烧杯相接 。这件作品的题目似乎指向近日席卷日本和台湾的台风潭美,透过抽象的接水表现暗示着艺术家对气象的忧虑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