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徐小国,“近作”,2019,展览现场;《第三国际塔》,2018-19,300 x 300 cm.

北京

徐小国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Ta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2nd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酒仙桥路798工厂2号入口B01
2019.09.07 - 2019.10.25

徐小国个展“近作”入口处选择的第一件作品《第三国际塔》(2018-2019)其实正是整个展览中最令艺术家自身纠结困扰的作品。在空间通道极长的视距作用下,观众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结构,并不能够一眼看清画面中想要表达的主体,那些交错的线条与形体的消弭在周围的负形轮廓框选之间完成了一种上升与潜伏。而随着我们前行,画面上的种种颜色与笔触逐渐浮现——细密的笔触与微妙的色差——这种视觉上的清晰反倒强化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结构上的复杂。画面的空间中不止一处出现了上升与下降这种关于“力”的穿插,显然,线条偏窄的缝隙空间与有弧度轮廓的洞状空间彼此穿插,空间中极其繁复的角度推演以及部分色层之间反复涂抹与遮蔽的调整痕迹传递出了纠缠在画家心理活动中的种种矛盾与角力,而颜色与形体之间又呈现出咬合与重叠涂层,这反而让我们陷入看得越清晰便愈发眼花缭乱的感知陷阱。

无论是第三国际塔还是水晶灯——这些拥有具体名称的物件在现实生活中都曾切实存在过,看得出来,画作中抽象的源头是来自于艺术家的生活;在艺术家的生活轨迹里,它们不仅仅作为意识形态投射的隐喻,还暗合了艺术家面对现实周遭的种种心理活动。第三国际塔形象中,建立与解体两种运动相互交替,包含了艺术家在推演过程中,对于不稳定的创作环境的不安与紧张。徐小国在这次展览中将自己绘画中的描摹与描绘进行了大胆决绝的尝试与再造。在作品《水晶灯下的白色形状》(2018-2019)中,当近处的黄色在空间中出现,远处的黄色即在视线中逐渐消散,艺术家在平面上试图创造出一种时而流动、时而凝固的心理实体,它拥有变化与稳定的双重属性。同样,背景上形如幻影的区域佐证了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推演与假设,而大面积的暖色色域消解了那些曾经确切、具体的形象。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这些画作向我们呈现了艺术家一步一步剔除以往熟悉的技术的过程与满足自己内心对平衡的需求的决心。

在长时间高强度的绘画过程中,为了改变其固有的现实认知,艺术家渐渐脱离具体的形象与内容,反而执迷于描绘某种不可言说的未知感觉。艺术家每天都在充满负荷地工作,却无法用语言解释自己描绘的对象现在变成了什么,他似乎只能接着画下去,以此寻求一种自我帮助性质的慰藉。在作品《安慰剂效应2》(2019)、《安慰剂效应3》(2019)中,原本对蓝色光线的描摹反而使得艺术家找到了绘画中关于形而上内容的热忱与痴迷。徐小国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笔刷抹布等作画工具,在《蓝光》(2019)的涂抹中,直接用手指与皮肤试图对“光”这种转瞬即逝的物质进行捕捉。终于,艺术家得以通过绘画完成了一次将不可言说之物实体化的行动。作为观众,面对这些巨大尺寸作品中跃动的色域,我们发现:在这些流动的空间之中,画家对客体的写生最终变成了内心志趣的表达,在微光笼罩下,物质与心理之间相互博弈释放出能量,引发我们感知上的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