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几个月里,我又开始跳舞了。作为内心还是夜店族的人,我从未真正想过要停下舞步。只是后来我搬到了陌生的城市,生了小孩,然后遭遇疫情爆发。迈入四十岁后,我以为人生的某些章节已经结束;看着Instagram上实时上演的种族灭绝惨剧,双腿仿佛灌铅般沉重。但自从去年十一月特朗普再次当选——更不用说世界各国其他灾难性的选举结果——我发现自己不断地说“好”:好,我要用汗水浇灭怒火与沮丧;好,我要享受每一份摇摇欲坠的珍贵自由;好,我要拥抱欢愉、友情与希望,哪怕它们转瞬即逝。
我之所以提到这件过于私人的小事,只因为在回顾《艺术论坛》杂志2024-25年度终章时——这是我作为主编的第一个完整的工作年度——实在无法撇开自身动荡的生命体验:那些对世界现状持续蔓延的深沉绝望,正越来越多地被具有使命感的劳作和有意义的联结所打断,而两者都围绕艺术展开。我知道许多人有同样的感受,正是这种共通的感受激励我要将《艺术论坛》打造成艺术家及其支持者在国际范围的虚拟精神枢纽。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当然无法挽救生命,也无法捍卫公民自由——但不幸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过去一年间,从上海、墨西哥城到柏林,在我与艺术界各领域人士的无数对话中,寻求新模式始终是反复浮现的话题。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现有体系正在崩塌或已然崩塌:市场机制、机构生态、批评话语、当代美学、公共论述。我不会假装知道所有答案,但本刊编辑团队的使命正是引导我们找到那些可能掌握答案的艺术家与写作者。本期杂志中,我们将读到本杰明·布赫洛(Benjamin H. D. Buchloh)论述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如何以“使用价值”对抗景观社会,玛丽娜·伊斯格罗(Marina Isgro)解读莉莉安·林恩(Liliane Lijn)对技术的女性主义重构,珀西·兹沃穆亚(Percy Zvomuya)分析埃斯特·马兰古(Esther Mahlangu)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形式杂糅,格伦·亚当森(Glenn Adamson)提议用“临时主义”(“adhocism”)替代“赛博皮卡主义”(“Cybertruckism”),迪德里希·迪德里希森(Diedrich Diederichsen)评述由宓的“多极化”艺术界构想,塞西莉亚·阿莱马尼(Cecilia Alemani)倡议将全球化美术馆改造为“具有独特身份认同的空间”,以及本刊编辑提奥·贝尔西(Theo Belci)记录某团体颠覆传统的批评实践(仅举数例)。本期封面是卡门·威南特(Carmen Winant)2023年的作品《最后的安全堕胎》局部——正如杰西卡·西蒙斯-里德(Jessica Simmons-Reid)在其评论中指出,维南特的作品通过审视“女性主义历史、身体的政治角力以及摄影本身的现象学性质”,为艺术和政治提供了某种超越临界点的范本,将两者都推至其安全(甚至可能)的范围之外。
在先前几篇主编来信中,我曾多次写到支撑我们所有人工作的基础设施之重要性。于《艺术论坛》而言,我们始终致力于构建能够承载历史与理论的批判性对话,为关于艺术的讨论拓展更多空间,使之不至于止步新闻或宣传。去年九月,我们新增“清单”(The Checklist)栏目,为策展人提供能更深入探讨其工作本质的言说平台;十月推出的“灵感溯源”(Under the Influence)视频系列,邀请重要艺术家回顾滋养其创作的思想与人物谱系。改版后的“现场”(On Site)栏目专注于解析塑造我们的话语却鲜被评述的文化空间与现场活动(如学术会议);十二月刊的“评论家的评论家”栏目旨在凸显艺术批评工作的价值;同期发布的“工作室”(Atelier)系列对谈暨沙龙则试图搭建深度细致交流的思辨场域。整个年度,我们都增加了“聚焦”(Close-Up)栏目的权重,该栏目通过对单件作品的细读,为永久馆藏、公共艺术以及其他通常被排除在评论体系之外却对“当代艺术”(一切艺术皆当代)起着塑造作用的装置作品建立阐释范式。
接下来,我们也会更加重视那些让《艺术论坛》得以成为当代艺术必读资源的栏目形式:增加“所见所闻”以及其他现场报道的比重;升级“档案”(Dossier)栏目——这一持续更新的专题系列从本刊档案库中选取主题文献(每辑皆可作为该主题的入门指南);视频系列“放映间”(Screening Room)也会继续致力于将那些难得一见的影像佳作带给全球观众。更宏观地说,我们力求在时效性(加快评论响应速度)、对话性(增加圆桌对谈、访谈及观点文章)、国际化(有赖于我们在世界各地都市及区域中心不断扩展的协作网络)三个层面上有所突破,始终关注如何能够对更大的生态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没有《艺术论坛》全体同事及诸位撰稿人(包括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帮助,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我深深感激编辑部同仁对最高水准的编辑工作始终如一的坚守,也衷心感谢那些洞悉这份工作价值的支持者们。九月,我们将带着杂志第六十四年度第一期回归。这期间,希望各位可以继续享受我们数字平台的内容,更愿你们在一切可能的时空里,与同道者共享欢愉、厚谊与希望。
文/ 蒂娜·里弗斯·瑞恩
译/ 卞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