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菊竹清訓,《都城市民会館》,1966,日本,宫崎。

东京

新陈代谢主义

森美术馆 | Mori Art Museum
Roppongi Hills Mori Tower, 6-10-1 Roppongi, Minato-Ku, 106-6150 Tokyo
2011.09.17 - 2012.01.15

“3•11”地震半年后,一场大型建筑回顾展在东京森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的主角是发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日本战后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新陈代谢主义”。从标题可以看出,主办方希望向刚刚蒙受巨大灾难的日本民众发出某种积极的讯号。策划思路虽不出奇,但并不影响单个项目的魅力。加上叙述清晰、资料详尽,如果要了解“新陈代谢主义”的来龙去脉,这场展览绝对不容错过。

“新陈代谢主义”(metabolism)由建筑评论家川添登,建筑师大高正人槇文彦菊竹清訓黒川紀章,平面设计师粟津潔以及工业设计师栄久庵憲司七人在1960年东京“世界设计大会”上首次提出,作为战后日本独创的建筑/设计理论,在日本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发展的六十年代大放异彩,很快演变成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运动。磯崎新大谷幸夫等人均受到该运动的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这一运动的同路人和推进者。

“新陈代谢主义”者们强调建筑和城市应该和有机体一样,能够生长变化、自我循环。他们认为,设计与技术就像人类生命力对外的延伸,因此在面对历史时,不应只被动接受,而应积极促进其更新换代。

在本次展览上,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录像、文本、建筑模型、平面图等珍贵文献全方位了解“新陈代谢主义”七名发起人的理念和作品,还会看到诸如二战时期的《满洲开拓村计划》、五十年代战后复兴工程(以丹下健三牵头设计的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为中心)等其他项目的详细资料。如此安排是为了阐明“新陈代谢主义”的历史脉络,即:日本的国家建设。

战争断送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帝国梦。六十年代基本完成战后重建的日本面临如何在狭小的国土上安排众多国民生活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建筑师如此痴迷于都市营造,而蓬勃发展的经济正好给了他们丰富的实践机会。既然陆上面积有限,天空和海洋便成为未来都市规划的首要目标。黒川紀章的《农村都市计划》(1960)、丹下健三研究室的《东京计划1960——结构改造提案》,磯崎新的《空中都市——新宿计划》(1960)、菊竹清訓的《海上都市1963》虽然均未实现,但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兴奋,也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日本社会整体的野心。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与胶囊单元(capsule)的结合,对环境的总体控制——这些城市规划的抽象原则也反过来影响了当时具体的建筑设计。

2011年,经济长期陷入停滞的日本又经受了“3•11”地震海啸的一连串沉重打击,加上核辐射危机尚未解除,选在此时回顾“乐观的”六十年代究竟意义何在?对此,作为策划人之一的建筑师/建筑批评家八束はじめ的回应是,这场展览关注的本来就不仅仅是日本社会上升期的建筑实践,更重要的是战后重建的大背景。

但同时他承认,这种民族主义的阐释框架放到全球化的今天显然已经失效,丹下健三那样的国民建筑师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之前致力于日本国家建设的新陈代谢主义者们开始频繁在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承接项目。这时的新陈代谢主义更多地变成了资本市场上可随意替代的文化符号。面对新局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和态度?这可能才是此次展览最终想要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