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COLUMNS

  • 所见所闻 DIARY

    布罗德当代艺术馆开馆 [洛杉矶]

    有人把它比作格莱美,有人把它当成奥斯卡,但Barbara Kruger管它叫"人类学",真是一语中的。上周周六,为介绍Renzo Piano设计的布罗德当代艺术馆(Broad Contemporary Art Museum)跟洛杉矶名流们见面,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馆举行了盛大的正装宴会。这是一场名符其实的跨门派武林大会,像极了小说《蝗虫之日》里的场景。但这次是不折不扣的后现代小说,多条线索争相铺陈,叙事的主人公里既有电影明星,流行音乐明星,制片厂老板,也有慈善家,政界人士,美术馆馆长——以及一小撮搞艺术的人,其中大多数是男性。(被BCAM从冬眠中唤醒的艺术团体"游击队女孩"在电子邮件中称,参加活动的艺术家87%都是男性。)

    "我觉得他们本来可以多邀请些艺术家出席,"画家Lari Pittman在鸡尾酒会上说。鸡尾酒会在被叫做BP主入口的通道举行,当年英国石油公司捐赠2500万美元,通道由此得名。在一千两百人的森林里,Cindy Sherman, Bill Viola, Philip Taaffe, John Baldessari, David Salle和Jack Pierson看上去确实有点儿找不着北。他们保护性地挤在一起,时不时有人过来为他们打打气,其中包括策展人Ann Goldstein和Ari Wiseman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 Donna de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查房》——什么是旅馆 [杭州]

    查房这两字曾经是破灭很多青年春梦的噩梦,不过这次的《查房》,是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在校生自发组织的一个展览,地点就选在杭州西湖大道边的一家青年旅馆。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几乎不可能担当过查房的职责,也几乎不会被可怜的被查,但是在面对这个名字时,还是不由会拿出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和理直气壮来。

    走入旅馆,典型的青年旅馆风格:原木地板、原木楼梯、原木柱子、原木床,夹杂各种费尽心思的小花样,虽然如今的各处“宾馆”可能都会认为这种装修太过简陋,但这极像我们关于“旅馆”这个概念的“原型”。在这里,不长的楼道、并非地毯或者水磨石的地面都提供了某种的感觉,配合上所有旅馆普遍雷同的房间摆设:两张平行的床、白床单、白床垫、床间的灯、床对面靠墙的桌、桌后的镜子、桌旁的椅子……共同唤起我们从旅馆中一次次来去间积累而成的经验:疲惫、放松、陌生、期待、兴奋、兴尽而归、暂时歇脚……各种心理的定势乃至某些身体的惯性都相继浮现。

    所以,其实这个展览,从你踏入这家旅馆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正是如今新兴的一种策展方法:所谓的“场所精神”。一方面,展览空间的选址似乎就成为了一个命题创作,艺术家可以因地制宜,为这个空间量身定做作品;另一方面,在这其中发生的事情,只要越偏离我们原有对于旅馆的经验和想象,就会越成功,此时你所做的作品可以跟“宾馆”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是依赖于在逻辑上“宾馆”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远远不曾被我们穷尽,甚至花时间仔细考虑过。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熊猫乐园[上海]

    “这是我头一次在这种场合跟真的有意思的人坐在一起。”一位上海时尚经纪人离开“香格纳之夜”时风趣地说。赵半狄的这场为期两个小时的熊猫时装秀于周二晚在黄浦江上的两艘游艇上举行。“我觉得有点儿过了。”一位疲惫不堪的社交名媛摆弄着她的咖啡杯低声抱怨道。随着游艇靠岸,今晚的VIP们慢慢在上海寒冷的夜色中四散离去。

    这场时装秀是赵半狄在他漫长的主流意见操纵生涯中发起的最新一次观念挑衅。赵半狄早期曾做过绘画和装置,但时间都不长,很快他便打破了当代艺术界的水晶笼,以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惊人之举跟普罗大众打成一片。1996年,赵半狄创立了“熊猫人”形象,并开始利用名人作为跟公众联系的渠道,当他制作地铁海报,马拉松,假奥运会以及现在的时装秀等作品时,总是不忘暗指各类社会名流。

    赵半狄的水上时装秀由上海成立最早的画廊——香格纳画廊主办,是艺术家几个月前在北京时装周首场亮相的缩略版。那场活动在媒体引起了极大轰动,不仅因为中国的博客性感女神芙蓉姐姐T台走秀时因为太过投入而不幸露点,还因为成都市市委宣称整个事件是利用国宝大熊猫的又一次恶意炒作,并决定对此采取法律行动。

    今晚的时装秀以安静的鸡尾酒会开始,到场的还是那些老面孔:画商/赞助人林明珠,作家棉棉和艺术家周铁海,混在人群里的还有新生代时装设计师陆坤等时尚圈人士和零零散散的主流媒体记者。这是经过精打细算邀请来的五十个人,保证了精确有效的跨界和最大程度的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杰夫昆斯[纽约]

    从Mel Brooks(译注:美国导演、剧作家、喜剧演员、制片人,1968年曾以自编自导的电影《制作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到Martha Stewart(译注:商界女强人,家具女皇,最近二十年在美国出版界获得重要地位,写过几本书和无数有关家居艺术的文章,担任一家全国性家居杂志主编,主持两档电视节目。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当过时装模特,2004年因被控内部交易入狱,2005年获释) ,《纽约时报》的“艺术休闲周”开出的单子囊括了许多一流的成功人士,活蹦乱跳、新鲜出炉。唉,我参加了“大艺术、大理念”讲座,听Jeff Koons(宣传册上这么说的)“谈论自己的职业生涯,即如何以昂贵的代价打造昂贵的艺术品”,主持人是《纽约时报》的Carol Vogel。

    走进时代广场光鲜亮丽的时报中心(Renzo Piano设计),我在Kia Lounge买了杯咖啡。大屏幕正对着一排排JetBlue航班上常见的那种飞机座椅和堆满重点推荐作家作品的桌子反复播放赞助商广告(储物用品连锁店Container Store, HBO, 罗德尼·斯特朗庄园葡萄酒厂, 起亚Sedona SUV, 和佛罗里达劳德尔堡会议和旅游局),由此我们对可享受到的消费能够窥见一斑,无论是橱柜整理架、度假还是艺术。一走进这个豪华的礼堂,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沉醉于那些劣质的《时报》牌产品:带有《纽约时报》“T”字标的粉色棒球帽(给《时报》的女读者?)和更可怕的(给热爱《时报》、长期卧床的病人?)红、黄、白条纹休闲绒裤,再加上你能想象出的最丑恶的上衣,胸前还有一个“T”字标。在听Jeff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罗马时光[罗马]

    当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的新分支于12月15日在罗马预展开幕时本地人显然是无比兴奋的,似乎是在一千五百年的裂缝之后,他们隐约看到这个古老的城市又能再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预兆。鉴于最近很多媒体报道都在强调意大利精神和经济的低迷——特别明显的是两天前《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高古轩画廊的开幕和Cy Twombly的展览《从撒拉拉来的三张便条》对外发出了一个可喜的讯息:意大利文化的其他方面可能正在坐吃山空,但其艺术市场绝对正向国际水准迈进。小汉斯在文章中写道:“罗马过去十年变化如此之大。我以前来的时候,基本上只是跟在Alighiero Boetti后面转。”意大利艺术家Francesco Vezzoli总结说:“对于意大利,这是一个让人骄傲的时刻,不仅仅因为是Larry。”

    当地报纸称接待酒会上将众星云集,罗马人会被晾到一边,就像François Pinault的格拉西宫在威尼斯开幕时当地人备受冷落一样。但预展当晚,艺术品修复师Marianna Fonzo说,“我爸爸看到《全景》杂志上说只有VIP才能拿到邀请函,但到了现场才发现罗马中产阶级都到齐了!”策展人Ludovico Pratesi称,“所有收藏家,大概五十个吧,都参加了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例如,Patrizia Sandretto Re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展讯]“占卜者之屋”黄永砯回顾展

    展览城市: 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 2008-03-22~2008-06-15

    展览地点: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在庆祝艺术家黄永砯贡献了一种有别于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时,“占卜者之屋: 黄永砯回顾展”也跨越了存在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前卫之间的界限。作为这位出生于中国、工作于巴黎的艺术家的首个回顾展,本次巡回大展始于美国的沃克艺术中心(Minneapolis, USA),并将于中国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落下帷幕。该展览将展出黄永砯自1985年至今的绘画、雕塑与装置。UCCA的此次大展是这位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人物在国内的首个大规模展览,亦是其世界巡展在全亚洲的惟一一站;北京观众也将有幸欣赏到黄永砯大量最重要的雕塑与装置作品。

      通过融汇各种传统与媒介的创作,黄永砯创造了一个由动人心魄的装置组成的艺术世界:它挑战观众,使他们重新思量万事万物——从何为艺术到国族身份,乃至最近的历史宇宙皆然。身为当年“厦门达达运动”——一群艺术家着迷于创造一种新的中国文化身份,方法是将西方现代主义潮流与中国的禅宗和道家思想乃至当代现实结合起来——的领袖,黄永砯不断与既定的历史与美学观念针锋相对。他的雕塑与装置汲取了多种因素,如约瑟夫·波依斯、贫穷艺术和约翰·凯奇等的西方遗产,也有传统的中国艺术与哲学,并总是将传统事物或神圣图像与各种现代因素并置起来。

      占卜者之屋被视为一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活动]《艺术地图》改版后中英版首发式

    《艺术地图》正在呈现我们自己的倾向,这就是我们仍然坚持艺术的探索精神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在这个艺术资本主义喧嚣的时代,我们将追踪那些不被消费主义和资本轴心淹没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并与他们一起保持思考和自我反省。随着我们中英双语的出版,我们的眼光将不会只是停留在中国。这份由我们中国年轻一代批评家创办的杂志,将伴随这本杂志表达中国新一代艺术人的声音。中国正在进行和自我批判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而是全球资本主义背景下政治和文化的一个部分。

    2007年11月,《艺术地图》正式改版为单月刊中英文双语艺术杂志,面向全球发行,欢迎光临本刊改版后的新书发布会!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严重拥堵 [迈阿密]

    迈阿密的艺博周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绝对能让你既觉得受宠若惊,又感到备受冷落的场合。比如说,为什么每家豪华酒店都非得在自己的公共区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播放奇烂无比的音乐?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法令规定客人参加派对的时间一定要多于在床上睡觉的时间?我其实没什么可抱怨:迈阿密一直就是恶俗、奢侈的代名词,而在这一点上它绝对不会让人失望。

    从周二下午到周四晚上,我捡了不少便宜,搭Stefania Bortolami的加长型轿车去了一趟MoCA,去Baldwin画廊在The Setai的晚宴跟画商Richard Edwards大吃了一顿,到Herald St的展位找艺术家Cary Kwok做了个酷酷的发型,跟一帮设计专家煞有介事地讨论了一会儿Diller Scofidio + Renfro施华洛世奇水晶加鱼网的神奇“袜子灯”到底更像男性生殖器还是更像女性乳房。显然,偶尔出去散散心有利于身心健康;这跟你在纽约画廊开幕上碰到的挑战可不一样,在纽约,人们基本上不怎么讨论正在展出的作品,话题只集中于衣服、整型手术或者金钱上。但在迈阿密,一个都不能少。

    到星期五,我已做好准备参加一些现实世界的娱乐活动了。首先是UBS瑞士银行理财经理Chris Apgar在National的早午餐,期间附送礼品袋,内装建筑师John Keenen和Terence Riley的新书《K/R》,到场嘉宾包括收藏家Dianne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回到未来 [北京]

    上周五早上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地标AT咖啡店,有人哝哝嘀咕:“我听说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要来啊。”当然,中国当代艺术所发出的各种嗡嗡之声早就流传开而且甚远,但是这确实也是一个让人招魔的可能性。我们隔壁一桌子,美国Hammer美术馆的策展人James Elaine在努力试着用中文和艺术家刘铮聊天。他终于承认说他收到了美国亚洲文化协会的邀请项目将很快搬到北京生活一年。不过周末时一个老江湖警告说,中国一迈深似海,要想跳脱就很难了。中国能让人上瘾。

    显然,比利时收藏家Ullens的非赢利艺术中心在上周末的开幕是一杯烈酒。一位有点不知所措的参观者说,“这看上去就像是798的新年”。其实就像ICP(国际摄影中心)的Christopher Phillips让我所想起的,这样的聚会其实大家已经期待很久了,在这一刻,人们纷纷从五湖四海飞行而至。而他自己在这风暴来临的北京却选择了把自己窝在上海。

    几个小时之后,沐浴在徐冰的经典装置作品《天书》和UCCA那戒备森严的百叶窗下,Guy Ullens开始述说他的中国故事。略显焦躁的国际记者们有点坐立不安试图抵抗寒冷,尽管高速的现代化发生,这个国家的暖气系统似乎还是停留在旧时代。Ullens与中国的邂逅始于上个世纪末其父作为使馆人员来到中国之时,而他在八十年代在中国的生意加剧了这种联系,而随后他对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的喜爱使这一切达到顶峰。就像有一位记者说的,Ullens焦糖色的皮肤和丝巾看上就去就像一个典型的亿万富翁,这位比利时收藏家开始朗诵“我想要给予”的“神谕”:在收藏了一千五百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之后,这对夫妇觉得是时候为这个他们所热爱的国家做点什么了。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展览游戏 [里昂]

    今年,第九届里昂双年展“归零——尚未命名的十年”吸引了大量国际宾客。一向以奇思妙想著称的策展人Stéphanie Moisdon和小汉斯(Hans-Ulrich Obrist)这次也不负众望,推出了一个顽皮的理念,把整个双年展做成一场大型游戏。为了让游戏更好玩儿,他们还要求四十九名“玩家”,大部分都是国际策展人(包括我在内)问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这十年来最重要的艺术家是谁?”然后按照得到的答案邀请被选中的艺术家参展。第二拨玩家——由十四名艺术家组成——应邀再选择一批艺术家参加附加部分的展览;例如Saâdane Afif就借此机会推出Nantes的Zoo画廊旗下大约四十名艺术家。法国主要日报的专栏(典型地跟国际潮流步调不合)并不买这种模式的账,几乎异口同声地把双年展的理念说得一钱不值,称其缺少“诗意”(《世界报》头版标题是“既无信仰又无选择的双年展”。)倚重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做法被认为是完全不合时宜的。Harald Szeemann(注:著名策展人,曾策划威尼斯双年展)肯定在坟墓里不得安生。

    星期一下午,我到达La Sucrière(双年展的四个展场之一)。第一站是我自己挑选组合的部分,其中Christian

    阅读全文
  • 所见所闻 DIARY

    充满权利的旅行 [上海]

    上周晚上去一个画廊开幕式的半路上,那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盛大开幕的前夜,突然莫干山五十号短暂停电了,刚刚从浦东国际机场奔出来的vip们和上海本地的活跃人士都在这份夏末的细雨里聚在一起。这是无数个片断中的一个而已,显示了在每日的现实之下渗透出的那种不可言喻的集体性焦虑。不经隐隐发问,有可能吗,如果有一日闪闪发光的中国当代艺术景象也会这样毫无警示和歉意地突然走向黑暗?

    当然,苏州河畔的仓库里,电很快就又来了,大家都跑去看那些平淡无奇的作品,计文宇的雕塑,穿着西装的男人手持着巨大的花朵(在香格纳画廊);舒勇的雕塑作品,就是那个小小而有着巨乳的女人(在东廊画廊)。

    在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评审委员会的评委喝了一杯咖啡之后(我作为巴塞尔的中国顾问本周的工作是负责他们的考查),我和收藏家Tim van Housen夫妇去了画廊家林明珠(Pearl Lam)举行的私家晚宴,先是为Sam Keller的接风酒会,然后在她那六十四的餐桌上进行了传奇式的晚餐。

    各种声音另人茫然不知所措,也许每个人都在自问:这里是否有点声么是值得回忆的?曲线是走高还是走低?就像这一博览会的中文简写"上当"——第一个字表示上海,而"当代"又有可能意味着"被欺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