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6 results for: 施勇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3.02

    一堆热情

    卢婧

    这是香格纳主空间年后举办的首次群展,从题目看展览强调的是十多位参展艺术家持续创作的初衷与热情,“一堆”则反映在展出作品形式与媒材的多样上。

    张鼎以往的大部分装置井然、克制,并带有仪式般的神秘感。本次展出作品“下一个 ”(2010)中连成一体的皮衣、手套、面罩,加上一系列电子输入输出设备像包裹着每个年轻人的第二层皮。那些密集的电线有沟通的功能,更重要的也是对分离与孤独的否认,艺术家一面担忧现代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一面无奈接受着由此带来的安全感。

  • 新闻 NEWS 2010.08.26

    “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当代中国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联合发布会即将召开

    亚洲艺术文献库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刚完成两个纪实项目,两者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皆大有裨益。它们分别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当代中国艺术”计划,以及MoMA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2010年秋,文献库将与MoMA在中国各大城市和纽约联袂推出项目成果发布会。这两个项目意义重大,它们通过记录、收集和翻译重要的论述、原始素材和文本,以集中探讨当代中国艺术三十年来的迅速增长和发展。

  • 杂志 PRINT 2009年11月

    戴清个展

    Mathieu Borysevicz | 马修

    小平画廊位于上海著名的M50艺术区,经营者为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徐震,施勇,刘建华,意在发掘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画廊的商业倾向不仅体现在它的中英文名字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项目规划上,自从2008年开业以来,就一直是以绘画为主。近期举行的戴清个展,也毫无例外:绘画再一次占了上风。与中国当代绘画的单调性不同的是,戴的作品迸发出一股原初的表现力,观念上成熟老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0.04

    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

    陈韵

    在上海郊区松江有一个没人知道的“创异工房”,是几栋互相勾连的新建筑。进入最靠近大门的一栋,右手墙上白底黑字清楚无误地写着“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再加上一架梯子,一条长桌,一块直接签名的长布,一个闲坐桌上的男青年,无他。这就是展览的开始。

    在上海艺博会期间提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组概念,并将无产阶级进行资产阶级化的处理,使得大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6.01

    Shanghaila Shanghailorum [上海]

    Philip Tinari

    可能因为丹尼尔•毕尔包姆(Daniel Birnbaum)的威尼斯双年展迫在眉睫,他在宣言《年代表》(Chronology)里精辟的开场白(借用博尔赫斯的话)似乎在周末上海画廊的开幕展上萦绕不去:“我希望永远地回到永恒的回归。”(I tend to return—eternally—to the Eterna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1.10

    包含

    段凌宇

    什么是INVOLVED?是包含,同化,和谐,或者仅仅是并置,不简化复杂性,不允诺世界大同。与其说“包含”是此次展览的主题,不如说策展人Philippe Pirotte(瑞士伯恩艺术馆馆长)只是将一个个关注点、立场、表达方式各异的作品带到香格纳这一空间,让它们自己开口说话。

    张恩利抽象的“光”系列,用油画和雕塑持续对“光”这一起源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