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2 results for: 王广义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3.31

    林荫庭个展

    黄亚纪

    此次温哥华美术馆展出成长于西方社会的华裔艺术家林荫庭的大型回顾展,可说是次让我们思考当代艺术在国籍、文化、社会、民族的异同间萌生相同表现模式的可能机会,林荫庭的观念架构其实与华人民族的知识分子意识高度连结,而此意识与当代艺术碰撞的结果,仍可在时间、空间都相隔许多的

  • 新闻 NEWS 2011.02.09

    尤伦斯藏106件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品将现身苏富比

    苏富比宣布,定于2011年4月3日在香港举办的拍卖会上,将出现尤伦斯夫妇收藏的106件早期中国前卫艺术品。“尤伦斯收藏——前卫中国的起源”预计将拍出1亿-1.3亿港元(1270-1670万美元)。

    这批作品自从被收藏之后就鲜有露面,因此,苏富比将为这批史无前例的重要收藏举办专场拍卖。

    本次拍卖的作品包括:

    张晓刚(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1.12

    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

    陆章

    美国人从未因反思而耽误行动,因此在其现代艺术刚刚起步的1929年,尽管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法国后印象派艺术的气息,刚成立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通过其历史上第二场展览“19位在世美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树立了美国艺术的身份型格;我们的风格是三思而后行,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启动25年之后,对于身份的心理建设才开始显露完成的迹象:“华人艺术”这个概念“逢迎西方”的判罪暂时被搁置到一边,其自在的艺术合法性得到某种确证,正如本次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12位华人艺术家”所呈显的那样。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6

    思想的盛会 [深圳]

    吴建儒

    “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这一项目历经了两年的准备,于10月17日从英国曼彻斯特移师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该展览是由黄专和英国音乐家、艺术家、策展人约翰•海雅特主持,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和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艺术设计创新研究院共同开发的文化视觉史研究项目。

    如果说黄专策划的展览其思想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展览视觉效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1

    另一次碰撞 [北京]

    任兰

    2009年10月10日中午,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讲座,盛名之下,座无虚席。

    这位因“亚洲土地”艺术计划而广为中国同行所熟知的艺术家,此次是在常青画廊呈现自己在北京的第二个个展。第一次是“亚洲土地”的巡回展,展出地点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当时展出了安东尼•葛姆雷与几百位广州象山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造出的二十二万个手掌大小的红土泥人。“那是一个集体性的项目,而这个展览(“另一个奇异Another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北京现场

    Colin Chinnery

    曾经看上去了无生气的北京,在2008年却散发出了新的光彩。那布满钢筋水泥的地带在奥运粉刷工程的魔力下,洋溢出一派活力四射的气息。除了改善市容和资金流动外,时间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财富。跟随着奥运的脚步,北京有着足够充分的时间,以缓慢而开阔的步伐向前迈进,这番盛事带动的热情,似乎久久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没有散去。今夏这场国际大亮相后,我们依然可以在此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节奏和空间体验。时间已过去了很久,中国式“长时段”的物质残余依然在空气中徘徊。当一座城市连空气中都负载着历史性的机遇时,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这番浓厚的乐观主义,甚至也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又如何去创造意义、找寻意义呢?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9.10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Anthony Yung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是王广义在中国第一次个展,里头最早的作品1989年,最新2008年,包括不少从未在中国展出过的作品。二十年的成果之中,为人熟识的大批判系列油画一张没有,原因如题所示,这里展示的是“另一个”王广义。

    1989年,王在北京参加“现代美术大展”之后,回到珠海创造了《易燃易爆品》。这个装置作品没有很复杂的技术,造型简单。这个作品后来消毁了,展览中的版本是重做的,这是展览第一部份“危机预感”中唯一一件作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8.21

    遭遇

    杨浥堃

    “遭遇” Pace Beijing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炎炎夏日。无论是3000平米的锯齿房外盛放的与周围环境稍显格格不入的荷花,还是展厅内一幅幅精心安排后的大家之作,都确实的告诉前来参观的人群:这个展览所引起的议论和思考,将远远大于展览及作品本身。

    在展览所展示的作品中,既有世界知名的大牌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Andy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8.08

    玩独立的Pace [北京]

    Philip Tinari

    “Pace北京” 两千多平米的空间在798艺术厂区开幕的当天上午,各路人马开始为穿什么而感到惶惶不安了。“你穿高跟鞋还是拖鞋去?”北京的画廊果们在MSN上彼此询问着。 一个高古轩的人发来短信问:“北京画廊夏天开幕的话,穿短袖去合适么?” ;“我们能不能带我们的两岁孩子去?”《纽约太阳报》来北京报道奥运的记者问道。这些难题似乎有些可笑,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7.30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杨浥堃

    这场大手笔的新展览所传达的信息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模糊”和不知所措。“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和此前UCCA所举办的各个展览一样,除去由于某些原因所带来的争议,整个展览从作品的选择到展厅的设计与布局,都让人领略到一种严谨的风格。

    这场展览最不缺乏的就是大牌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从展览海报上印制的蔡国强、方力钧、谷文达、邱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1.31

    朱利安·施纳贝尔作品展

    一耳东

    正当朱利安·施纳贝尔刚刚就《潜水钟与蝴蝶》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享誉全球时,其回顾展也正声色沸腾地在上海开幕。善忘的人们或许还记得这位在80年代轻易窜红的美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明星,记得那些拍卖价格一夜爆涨的画作,以及那些对这个名字曾经趋之若骛的在Mary Boone画廊的收藏家们。

    “碟画”是使施纳贝尔声名鹊起的资本:他试图

  • 杂志 PRINT 2007年10月

    复制的原作:深圳大芬村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深圳这座城市几乎是被“画”出来的。相信所有中国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