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81 results for: 田霏宇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4.04

    开启新航线

    窦子

    在经历了充满阴雨、下雪、雾霾的一个星期之后,3月24日终于放晴又见蓝天,而传说许久的芳草地展览馆今天也正式开幕,首展特邀美国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加盟,推出王鲁炎个展“图•寓言”。这也是这位低调的观念艺术家三十余年艺术生涯中最大的一次个展。

    侨福芳草地中心(Parkview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1.16

    争奇斗艳

    林昱(Aimee Lin)

    2013年1月12日晚上六点,筹备已久、也因而被人们传说已久、期待已久的“ON | OFF”展览终于与世人见面。当天北京被严重的大雾和空气污染物所笼罩,PM2.5指数一度逼近1000,网上已经有人在谈论这些新词:粥样空气、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但这些都没有能够阻拦前往798艺术区的人流。五十个生于1976年至1989年之间的艺术家的作品占据了新改建的尤伦斯的所有展厅,大约九成的艺术家为这次展览专门制作了新作品。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2.11

    第一个五年计划

    贝安吉(Angie Baecker)

    从仪式细节看政治气候是一门艺术。在中国更是如此,从天朝各种大会的座位分布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高低起伏。就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几天之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铺上红地毯,举办了五周年庆典。香槟招待会、静拍、庆典晚宴和余兴派对这些活动都是高高张罗的,她刚从蛇形画廊回来,目前担任尤伦斯的赞助经理。嘉宾陆陆续续来了,艺术圈内的人开始望闻问切起来:都邀请了什么人?怎么就坐?尤伦斯将怎样呈现这五年的坎坷历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0.09

    速度与激情

    杜可柯

    邱志杰为本届上海双年展绘制的“重新发电地图”错综复杂,四个以Re打头的英文单词(Resource, Revisit, Reform, Republic)分别对应“溯源”、“复兴”、“造化”、“共和”四大部分。尽管中英文意义上存在微妙的出入,观众也不一定有耐心仔细考察这张像集成电路一样密密麻麻的手绘地图,今年的双年展的确跟往年大不相同。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6.06

    千吻之深,犬夜静躁

    窦子

    6月2号成人儿童节这天,我们在798泛起滚滚尘土的路上奔赴滚滚红尘中的 “千吻之深”。经过“东八时区”时看到昔日的书店已改为日本料理餐厅,感叹元老级的艺术书店竟也关闭了。

    提前到空间站看候勇个展时观众还不多,策展人付晓东正在给王维薇介绍着作品。这是候勇近两年来创作的一组新作,虽然表面看上去题材没太大变化,仍是水的系列,但是这次所有的作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5.25

    疯狂时日

    安静 (Lee Ambrozy)

    从深圳雕塑双年展出来,过关只需三十分钟,穿过金元宝造型的维多利亚湾到达香港中环,所有在北京算是遥不可及的奢华品牌在这里都近在咫尺了。只有在中环,出现宝格丽、古奇、夏奈尔才不是为了摆阔,而是稀松平常的事。富足阔气是显而易见的,但时至今日(但最近)由于基础物价上涨,港人已经选择向北过关采购生活物资。今天,食品安全,通货膨胀,高昂的税额遏制(逆转)了商业流通的大潮。内地人涌入,买这买那,下到酱油,上到明朝瓷器。上周进行的第五届香港艺术博览会将这点再度升级,原本宁静的小岛被变成充斥了炫耀消费和画廊活动的风暴岛,一堆又一堆的贵宾晚宴,就像艺术家陈茂波(Pau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12.15

    孙冬冬年度三展览

    孙冬冬

    2011年末,Artforum网站邀请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学者、评论家等业内人士,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年度最佳展览。以下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评论家、《Leap》杂志展评编辑孙冬冬的年度最佳。该栏目的英文链接和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

    “出格: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1984-1998” (广州时代美术馆,2011.03.26至2011.05.04)

  • 新闻 NEWS 2011.09.23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任命田霏宇(Philip Tinari)为馆长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2011年9月22日发出声明正式任命田霏宇(Philip Tinari)为UCCA馆长,并宣布其将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就职上任。田霏宇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杰出的评论家与策展人,他将从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2008年3月出任UCCA馆长)先生的手中接棒,继续管理UCCA相关的机构事务。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5.31

    美的历程

    Doretta Lau

    暴风雨为香港艺术周拉开了帷幕。当我奔赴周一晚上的画廊活动时,开始下雨了。但这晦气的天气,并没阻挡艺术爱好者们看展的热望,有不少展览开幕了,如王克平在十号赞善里的Eternal Smile,Miquel Barceló在老建筑毕打行Ben Brown画廊的开幕展。在Ben Brown碰到一位作者,跟她聊起行程,发现彼此几乎重叠。就如她说的:“大家似乎在过一个主题假日。”

  • 杂志 PRINT 2011年5月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田霏宇 | Phillip Tinari

    城市:北京

    地点:中国美术馆

    开幕日期:07/21/2011

    闭幕日期:08/21/2011

    策展人:张尕

    在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9.11

    光州怪人 [光州双年展]

    田霏宇

    上周的一个午后,在光州双年展展厅一层的咖啡厅里有一个人,极尽宣传之能事,他拿着一份早报,向来这里喝咖啡的人展示前一天晚上艺术光州博览会的开幕:“我的照片上报纸了,”(“I am PHOTO in NEWSPAPER”看来此人的英语还有待提高)他向看见的所有人重复着同样一句话,也不管人家是感兴趣还是出于基本的礼节。David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5.26

    流感季 [香港]

    Samantha Culp

    2009年香港国际艺术展开幕前一周,上百的游客被隔离在湾仔维景酒店,这里距离举办博览会的会展中心很近,大部分来到香港的旅客,到达后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幸运的是,流感的恐怖并没有吓退亚洲艺术的玩家们。大家按计划到达这里,也许,艺术展在“入口和某些特定地方放有杀菌手洗液”的保证让大家安心下来,但也许就如一位北京艺术家所说的那样,人们只不过是希望能在五星级的君悦大酒店接受隔离而已。

  • 杂志 PRINT 2009年3月

    储云

    Philip Tinari | 田霏宇

    储云的“香皂作品” 成了2008年中国艺术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传奇。在这件名为《谁偷走了我们的身体》的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将很多从朋友和熟人那儿收集来的旧香皂放到一起摆在一个白色底座上。这件在最近几场展览上频频亮相的作品实际创作于2002年,第一次展出是在深圳一家商业摄影工作室里,观众只有十几个人。当时的深圳还缺乏一个当代艺术圈所需的种种虚饰。最初创作这件作品时,储云把香皂视为一种“反纪念碑”,一种非物品,其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有人决定不再使用它们。那时,北京和上海名气比较大的艺术家喜欢创作更具象征意义和实体性的作品,作为对这种风潮的尖锐回应,储云不事张扬的香皂方阵于六年后在被奥运浮夸大潮吞没的首都北京突然获得了一种新的、看似匪夷所思的牵引力。

  • 杂志 PRINT 2009年1月

    2008 光州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2008和第三届横滨双年展

    Philip Tinari|田霏宇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3.18

    香奈儿—流动的艺术展 [香港]

    Philip Tinari|田霏宇

    中国很多小城市人口动不动就超过六七百万,所以香港给人一种小镇的感觉可能也不足为奇。在全球经济的这个独特节点中心端坐的是一小群传奇资本家和他们的公子小姐。当地艺术圈最擅长的就是组织研讨会,讨论自身缺点。未来模糊的幻影——陷入停滞的西九龙文化区建筑规划,由赫尔佐格&德•穆隆担纲设计并引起广泛争议的艺术区建设计划(该计划旨在重新开发市中心的一片由警署和监狱组成的建筑群)——让人觉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巨大的可能性。

  • 所见所闻 DIARY 2007.09.06

    充满权利的旅行 [上海]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上周晚上去一个画廊开幕式的半路上,那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盛大开幕的前夜,突然莫干山五十号短暂停电了,刚刚从浦东国际机场奔出来的vip们和上海本地的活跃人士都在这份夏末的细雨里聚在一起。这是无数个片断中的一个而已,显示了在每日的现实之下渗透出的那种不可言喻的集体性焦虑。不经隐隐发问,有可能吗,如果有一日闪闪发光的中国当代艺术景象也会这样毫无警示和歉意地突然走向黑暗?

  • 杂志 PRINT 2007年10月

    复制的原作:深圳大芬村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深圳这座城市几乎是被“画”出来的。相信所有中国人对

  • 杂志 PRINT 2006年12月

    2006年城市之在北京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去年四月, 北京的一帮艺术家用几天时间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名为“中国饼干”,原型是Ed

  • 杂志 PRINT 2007年夏季

    某种真实的生活:艾未未的艺术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明星”艺术家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参展作品名叫“童话”(Fairytale),但国内许多人刻薄地称之为“黄祸”。作品的初衷很简单:通过以艾未未新浪博客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庞大社会网络,召集1001个中国人,发给他们相应的衣服和行李,然后集体飞往卡塞尔。在6月16号文献展开始后的三个月内,这批人白天可以在卡塞尔城里到处转悠,晚上到一家老纺织厂落脚,艾未未在那里设计了临时居住区,并为每个人准备了竹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