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04 results for: 马修

  • 杂志 PRINT 2013年夏季

    开幕:阿里斯泰尔•弗罗斯特(Alistair Frost)

    马丁•赫伯特|Martin Herbert

    如果你对苹果产品的美学有所了解,看到阿里斯泰尔•弗罗斯特(Alistair Frost)2012年的油画《不在办公室自动回复》(Out of Office Auto Reply)肯定立刻就能心领神会。画面正中是Mac

  • 新闻 NEWS 2013.05.21

    2013年里昂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近日,里昂双年展公布了艺术家名单,共有五十名艺术家将围绕讲故事的主题展出作品,这些艺术家包括Neïl Beloufa, Trisha Baga, Helen Marten, Anicka Yi, Paul Chan,也有昆斯、小野洋子、马修•巴尼等。新闻稿表示,展出的“百分之八十的作品都是为2013年双年展特别创作的,都是新作。”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27

    放大

    Doretta Lau

    就在第一届艺术巴塞尔香港开幕前的几天里,因为一只鸭子,这里成为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头条:香港艺术周的宣传工具——维多利亚港的大橡皮鸭不知怎么漏气了。在社交媒体上,鸭子被说成是禽流感的牺牲品。丹麦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将他的不幸之作起名为《传播欢乐到全球》(Spreading Joy Around the

  • 新闻 NEWS 2013.03.27

    纪录片《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艺术家在场 》再次获奖

    导演马修•阿克斯(Matthew Akers)的处女作的纪录片《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艺术家在场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2) 获得皮博迪奖(George Foster Peabody Award),这也是广播电视界最悠久的奖项。该片记录了这位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筹备2010年MoMA个展的情况。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12.28

    “究竟是什么使得世界末日如此的吸引人?”

    何思衍 | Daniel Szehin Ho

    由马修·柏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策划的这场群展,给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关于世界末日的绘画、录像、装置以及表演作品。展览的题目取自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得如今的家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1.24

    喧嚣与静谧

    林昱(Aimee Lin)

    开幕前已经听说没顶公司和李杰的双个展可能会延续到农历新年,虽然再过一周,美术馆一楼的两个空间还会有Gabriel Lester个展的开幕,心里却还是忍不住有点低落:这是民生美术馆2012年最后一个开幕季了,冬天来了,大家都开始放缓工作节奏;也不是没有想要庆祝和派对的心情,只是看着时间轴里的人来人往,偶尔也会禁不住唏嘘:逝者如斯。

    不过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1.03

    洪水过后

    Linda Yablonsky

    纽约的艺术业就如一辆加速列车,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前进的车轮,连放慢速度都不可能。忽然有一天,飓风桑迪来了。

    桑迪令曼哈顿下城顷刻间全部断电。那里是大多数画廊的所在地。切尔西受损最重。他们不仅仅没电了。一些经营者可能连画廊也没有了。

    飓风始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9.14

    秋日传奇

    Linda Yablonsky

    适逢纽约秋季艺术季拉开帷幕之际,很多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艺术季抢人气,比如天桥上的时装周,民主党在北卡罗拉那的会议,麦当娜在扬基体育场的演唱会。不管怎样,艺术界的小宇宙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气场。

    周二晚上,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准备发表电视讲话,瑞士学院举行了一个VIP晚宴,放映奥拉夫•布鲁宁(Olaf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5.30

    马莎·罗丝勒个展

    Jessica Loudis

    “古巴,1981年1月”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马莎·罗丝勒(Martha Rosler)的摄影展(从加勒比海的铁幕之后到现在的第一次展览用了数十年时间拍摄而成)如何改写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在《年少轻狂》(Dazed and

  • 杂志 PRINT 2012年2月

    格拉德‧李希特的抽象作品

    本杰明•布赫洛 | Benjamin H. D. Buchloh

    泰特现代美术馆广受称赞的回顾展“格哈德•里希特:全貌”2月12日来到柏林新国家画廊。三天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德国画家刚刚度过了他的八十岁生日。借此机会,艺术史学家本杰明•布赫洛(Benjamin H. D. Buchloh)联系里希特最新创作对抽象、装饰以及偶然性等主题进行了一番反思和梳理。

    1

    即便格哈德•里希特

  • 杂志 PRINT 2011年12月

    马修•希格斯 | Matthew Higgs

    马修•希格斯 (Matthew Higgs) 是纽约的“白圆柱”(White Columns)画廊总监,并且为《艺术论坛》定期撰稿人。他最近策划的展览“I am Billy Childish”是在纽约的Lehmann Maupin画廊展出,展期直到2012年1月21日。

    1 安迪·沃霍尔:影子(“ANDY WARHOL: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7.28

    讲述纽约洲的当代艺术中心:Mount Tremper Arts

    John Arthur Peetz

    摄影师马修•波克(Mathew Pokoik )和编舞者安思丽•范登布洛克(Aynsley Vandenbroucke)成立的Mount Tremper Arts是纽约洲的卡茨基(Catskill)地区的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演出、展览、居住计划、美食和艺术活动。2011年夏季艺术节已经开幕,8月21日前结束。

    我们经常说Mount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飞溅和涂抹:抽象表现主义的矛盾

    哈里•库珀 | Harry Cooper

    抽象:按字面意义理解,是“抽取,往后拉”。“表现”:“显示,往前推。”1946年,批评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首次提出抽象表现主义概念时,有没有发现个中词源学意义上的矛盾?也许没有。他评论以“推拉”构图理论著称的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是不是巧合?也许是。对寇特兹来说,“抽象表现主义”只不过是比“泼溅涂抹派绘画”更“礼貌”的一种说法罢了。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抽象表现主义(AB-EX)的效应

    郭怡安 |Michelle Kuo (专题前言)

    世界末日本来在五月就该到来,但我们依然安然无恙。没有狂欢,也没有大灾难。抽象表现主义也同样如此。这种具有指示性、质感切肤的创作已经被终结数次了。然而它的影响却依然遍布四处。它就在那里,存在这样那样的作品里,这些作品夸大了这一绘画类型所带来的虚幻的希望和对其无良的消解,它们将姿态抽象推向了它的任意着色、线条粗粝、置技巧于不顾的边界(如David

  • 杂志 PRINT 2011年5月

    “爱丽娜·纳克霍娃(Irina Nakhova):房间”

    马修•杰西•杰克逊 | Matthew Jesse Jackson

    城市:莫斯科

    地点: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

    展览开幕日期:05/19/2011

    展览闭幕日期:07/03/2011

    策展人:Andrei Erofeev

    “莫斯科观念艺术圈”(Moscow Conceptual

  • 杂志 PRINT 2011年5月

    Artangel二十周年纪念

    马丁•赫伯特 | Martin Herbert

    如果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对英国当代艺术界有所关注的话,那么很可能Artangel曾给你留下过十分美好的记忆。这个总部设在伦敦的艺术基金会如今迎来了二十周岁生日。我自己观展历史上的好几个峰值都与Artangel联合总监詹姆斯•林伍德(James Lingwood)和迈克尔•莫里斯(Michae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3.30

    The Couple Show!

    顾婧

    艺术界从来不乏并肩作战的艺术家伉俪,当互为缪斯的艺术家夫妇不仅在生活中纠缠,还要在工作中不断相遇时,又会发生什么呢?沪申画廊的展览《THE COUPLE SHOW!》试图通过将中国当代艺术界艺术家夫妇的作品一同呈现来揭晓答案,正如画廊总监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马修•伯利赛维兹(Mathieu

  • 杂志 PRINT 2011年2月

    晚期风格与法国新浪潮

    詹姆斯-昆特 | James Quandt

    2009年,法国新浪潮五十周年,这场划时代的里程碑,也在这一年敲响了告别的丧钟。艾瑞克-侯麦和克劳德夏布洛尔相继离世,里维特在他的隐居地瑞士Rolle完成了收山之作,戈达尔花了数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的蒙太奇理论文章积累影像资料,《电影社会主义》(2010)成为其回归书桌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新浪潮的五名干将之一的特吕佛,已于1984年因病去世)。

  • 杂志 PRINT 2011年2月

    共同参与: 帕维尔·阿瑟曼的艺术

    Claire Bishop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帕维尔• 阿瑟曼(Paweł Althamer)作品的了解仅仅局限在他那处理紧凑、真实大小的人物雕塑,这些雕塑往往描绘了他自己或者他的近亲,使用的材料则结合了有机材料和拣来的物件,如衣服和玻璃。这些作品渗透着一种简约、内敛的神秘怪诞——想想经由Gunther von Hagens的Ed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0.12

    疯狂、性感与《Khu》

    Linda Yablonsky

    一个金发美女和一台脏兮兮的发动机做爱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能(或应该)是极其匪夷所思的一幕。但如果说这是马修·巴尼(或J·G·巴拉德)的想象呢?那就不只变态,还有神秘和诡异了。

    上星期在底特律上演的巴尼作品《Khu》便是如此。《Khu》乃巴尼和作曲家约翰森·贝普勒合作的多场地大型戏剧《古老夜》的第二幕,整件作品由七场不同演出组成,每部分只演一次。这回,巴尼的纽约画商Barb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