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04 results for: 马修

  • 杂志 PRINT 2010年9月

    《少即是多》和《做?》

    马修S. 维特科夫斯基 | Matthew S. Witkovsky

    1971年9月,Tommaso Trini在米兰艺术杂志《Data》的创刊号编辑前言“Notes on the

  • 杂志 PRINT 2010年夏季

    “涨潮” 项目

    麦克•王 | Michael Wang

    随着两极冰山的融化,温水的逐渐扩散,海滨城市(海岸线的腐蚀,甚至是越来越频繁的洪水爆发)如今正面临着如何抵挡海水侵袭这样的问题。早在2004年,纽约Stony

  • 新闻 NEWS 2010.04.04

    巴巴拉•克鲁日将为安大略美术馆正面创作实地艺术项目

    安大略美术馆迎着Dundas大街的正面即将易容。为了迎接“CONTACT”摄影节,安大略美术馆委托美国艺术家巴巴拉•克鲁日(Barbara Kruger)创作一件大型的公共装置作品与该美术馆标志性的玻璃外墙相配。这座占地一个街区的美术馆从McCaul大街一直延伸到Beverley大街。

    这件装置与今年“

  • 杂志 PRINT 2010年3月

    另一种历史:摄影与抽象

    马修•维特科夫斯基 | Matthew Witkovsky

    摄影既是图像,也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意义随着自身材料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例如数码文件,展览画册,杂志页,网络粘贴等(且不说这些形式本身的多样性以及其它的表现形式有多少了)。就如1999年罗萨琳德•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在说到沃特•本杰明(Walter

  • 杂志 PRINT 2010年2月

    约翰·凯奇回顾展——“沉默的无政府主义”

    Ina Blom

    想到约翰·凯奇,我们一般会想到一种具体的美学模板,该模板规定了对听觉以及视觉现象进行随机、客观和开放式的分配。正因为如此,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在巴塞罗那现代艺术馆(MACBA)举行的展览“沉默的无政府主义:约翰·凯奇与实验艺术”才显得与众不同。这是自从凯奇1992年逝世后的第一次大型回顾展,但展览策略却似乎悬浮在与凯奇创作原则相抵触的两种模式之间。

  • 杂志 PRINT 2010年1月

    2010冬季展览预告

    纽约 New York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地点: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时间:3月14日-5月31日

    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

    第一次碰到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在

  • 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十佳

    马修•希吉斯 | Matthew Higgs

    1. 唐•巴查迪Don Bachardy (Cheim & Reid, 纽约)

    巴查迪对相处三十多年的伙伴克里斯托弗•伊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全身像,看上去令人难过,作品创作于这位知名作家1986年因癌症去世前不久。巴查迪的这张作品,在描绘生命的同时,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进行思索,他对病中的伊什伍德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 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十佳

    丹尼尔•伯恩鲍姆 | Daniel Birnbaum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是法兰克福国立艺术学院(Städelschule)院长,同时担任学院Portikus画廊总监。2010年,Portikus将举办(Rachel Harrison)和(Mathias Poledna)个展。四月,伯恩鲍姆与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 杂志 PRINT 2009年11月

    戴清个展

    Mathieu Borysevicz | 马修

    小平画廊位于上海著名的M50艺术区,经营者为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家,包括徐震,施勇,刘建华,意在发掘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画廊的商业倾向不仅体现在它的中英文名字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项目规划上,自从2008年开业以来,就一直是以绘画为主。近期举行的戴清个展,也毫无例外:绘画再一次占了上风。与中国当代绘画的单调性不同的是,戴的作品迸发出一股原初的表现力,观念上成熟老练。

  • 杂志 PRINT 2009年10月

    未来主义百年展

    玛瑞亚•高 | Maria Gough

    在过去的二月份,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刚刚过了一百岁的生日,但大西洋这一岸,却几乎无人对此进行欢呼,也没有什么大型的博物馆举行纪念活动。当然研讨会,新的出版物,以及有关宣言的零星文字还是有的,而今秋的

  • 杂志 PRINT 2009年9月

    艺术要塞海关岬角

    萨拉•里奇 | Sarah K. Rich

    Punta della Dogana是威尼斯大运河南端一块突出的陆地。名字在意大利语里是“海关岬角”的意思,指的是这个地方从前的功能:作为威尼斯的主要海上门户,过去四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城市海关所在之地。既然是历史上决定货物能否入关的重要场所,如今收藏家若是想要展示自己的美学标准,可能再没有哪儿比这里的气场更强了。海关大楼对法国亿万富翁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6.03

    你看得真吗?[广州]

    吴建儒

    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 杂志 PRINT 2009年1月

    巴拉克•奥巴马

    Lynne Tillman

    普通人看新闻,但不做新闻。媒体达人的工作是报道,重复,宣传,再重复,然后用各种自私的花哨问题轮番轰炸那些非普通人,而除了死人、“未决定的选民”和活死人以外,全体美国人都上瘾了。媒体瘾君子,从定义上讲,是无法自持的:他们总是需要更多的废话粉。公众最近得知,奥巴马本人用黑莓手机上瘾,不得不强制“戒掉”——全世界都同情不已。和二十一世纪多数大人物一样,他也需要即时性,也需要连接入网。

  • 杂志 PRINT 2008年11月

    土地使用阐释中心

    Tom Vanderbilt

    明年是美国发现石油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土地使用阐释中心(Center for Land Use Interpretation, CLUI)——一个成立于十三年前,“致力于增加和传播有关国家土地被如何分配,利用,理解的知识”的组织——为此启动了一个项目,试图标识出美国石油产业的重要地带: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该项目的阿拉斯加部分本月在CLUI洛杉矶总部举办了一场展览;接下来,《德州石油:产业图景》将于明年一月在休斯顿大学Blaffer画廊开幕,然后是明年九月同样在CLUI洛杉矶空间举办的加州石油展。

  • 杂志 PRINT 2008年11月

    《广告狂人》

    Greil Marcus

    唐·德雷柏坐在巴黎玛黑区神殿街(rue du Temple)公寓的三楼。时间是1971年冬,他在巴黎的第四个年头。在他的第三个黑人情人——哥伦比亚大学英语教授慕德拒绝跟他一道飞往巴黎之后,他独自一人登上了飞机。去写作,当然。他的处女作《孤独》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农场上的童年故事,他周围的成年人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噩梦,而且你永远没法从噩梦中醒来”——

  • 杂志 PRINT 2008年夏季

    纽约客

    黛博拉·所罗门

    彼得·舍达尔(Peter Schjeldahl)的新书《让我们看看:纽约客艺评集》(Let’s See: Writings on Art from the New Yorker, Thames & Hudson, 2008)刚刚出版。作家黛博拉·所罗门(Deborah Solomon)与这位纽约艺术评论家——2008克拉克艺术评论奖得主——共同探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艺术评论的任务。

  • 杂志 PRINT 2008年2月

    朱利安·施纳贝尔的《潜水钟和蝴蝶》

    David Salle

    早在《公民凯恩》(1941年)之前,奥森·威尔斯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电影技术加强观众对故事和叙述者之间特殊关系的意识,这种关系也是电影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公民凯恩》的前身——一部叫《太多的约翰逊》(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1.23

    熊猫乐园[上海]

    马修|Mathieu Borysevicz

    “这是我头一次在这种场合跟真的有意思的人坐在一起。”一位上海时尚经纪人离开“香格纳之夜”时风趣地说。赵半狄的这场为期两个小时的熊猫时装秀于周二晚在黄浦江上的两艘游艇上举行。“我觉得有点儿过了。”一位疲惫不堪的社交名媛摆弄着她的咖啡杯低声抱怨道。随着游艇靠岸,今晚的VIP们慢慢在上海寒冷的夜色中四散离去。

    这场时装秀是赵半狄在他漫长的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1.15

    过去/现在——通道

    马修|Mathieu Borysevicz

    在苏联解体后的财政无序状态中,中亚被塞到了最贫瘠的一层,这个恪守少数民族传统的地区深处亚洲大陆腹地,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地理上都基本属于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尽管很多中亚国家政府闭关锁国,但过去几个月,该地区的当代录像艺术家仍然在上海的两个重要展览上初露锋芒。

    证大现代艺术馆的“软力量”展上,吉尔吉斯斯坦艺术二人组Gulnara

  • 杂志 PRINT 2007年12月

    2007年城市之在上海

    马修|Mathieu Borysevicz

    [[img:1|left]]

    莫干山,也就是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地方,是一处距离上海四个小时车程的度假圣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人和富有的中国资本家在这里修建了很多避暑山庄,以消磨炎炎夏日。但讽刺的是,这些凤尾森森的山岭和上海前工业区,即该市如今最重要的画廊区——莫干山50号(又叫M50)有着同样的名字。眼前的画廊和洋楼揭示了几个世纪以来,上海在东西方两股力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个性。要想概述这座城市及其当代艺术圈的状态,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