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77 results for: 高高

  • 杂志 PRINT 2019年9月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克莱尔·毕晓普 | Claire Bishop

    对于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最正面的描述莫过于此:大多数参展作品本身足够强大,能够扛住一个糟糕的策展框架。但出于娱乐,我们还是从最基本的说起:那个被人讨论过很多遍的题目——“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我能理解本届双年展艺术总监拉夫·鲁戈夫(Ralph

  • 杂志 PRINT 2019年夏季

    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

    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1999年,奥奎打电话给我,说他被提名为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那次电话很长,我们说到了我们各自的女儿,那时候都才一岁,说到这个展览将如何改变她们的未来。

    的确如此。

    奥奎去世前两周,我坐在慕尼黑一家医院里他的病榻边。他很虚弱。他开始大声地朗读诗歌。这种朗读的体验在他如同吃着最美味的水果一般,咬一口,果汁流到了他的下巴,而他则细细品尝着每个词的发音。

  • 采访 INTERVIEWS 2019.02.23

    张如怡

    尚端

    张如怡在洛杉矶 François Ghebaly 画廊的个展“盆栽”临时占据了建筑师François Perrin设计的员工办公室:一个在一千多平方米的庞大画廊空间里用半透明工业塑料纤维板和原始木材框架靠窗搭建的裸露式小型屋中屋。艺术家用两周时间在屋中砌了白墙,遮住原有的窗户和塑料纤维板。嵌有雪白反光瓷砖,同时如同建筑设计图纸一样带有网格的内墙面成为展览的支撑背景,而外墙原本的木结构框架则被保留下来。本文中,艺术家讲述了此次根据特定场域对空间进行的翻译和编辑。展览将持续到3月10日。

  • 杂志 PRINT 2019年1月

    安内特·米歇尔森(Annette Michelson)

    瑞秋·切尔纳 | Rachel Churner

    安内特·米歇尔森(Annette Michelson)常常跟我说,年纪太大了就会发现实用主义变成了必要——而讲求实用,她苦笑着补充道,从来不是她感兴趣的事。近三十年来,安内特一直想把她关于电影的文章结集出版,但总会出现一些更有意思的项目牵走她的注意力。有时候是她自己的事:就在去世的前几个月,她还在为写一篇新的文章研究伊万·巴甫洛夫(Ivan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1.20

    上海“龙卷风”

    吴建儒

    11月的上海艺术季,从Gucci携手卡特兰和辛迪·舍曼中国首展就已经开始社交媒体的狂轰滥炸,当我看到各种报道甚至主办方都将舍曼标签为“世纪自拍女王”时禁不住感到伤感和惊讶,连艺术家自己极力声称的“我的作品不是自拍!”也成为展览宣传“自拍女王”的卖点。近年来国外有名的艺术家陆续在北京或上海举办了中国的首展或群展,表面上看双方似乎都在同一个开放的频道上进行友好对话,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艺术机构在用户经济的压力下不断被卷入的“网红展”逻辑,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了上海艺术之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6.19

    拆棚

    顾灵

    位于香港中环核心位置的大馆-中区警察署建筑群如今焕然一新。在多场开幕展览和活动中,大馆当代艺术馆首场正式群展选择与本地非营利空间Spring工作室合作。由李绮敏策划的这场展览题为“拆棚”,既是前者的开篇展,也是后者按计划运营五年之后的闭关之作。

    “如何主动以个人或协作形式,为一个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导览手册上提示的这种

  • 专栏 COLUMNS 2017.10.07

    赤道冷宫

    方迪

    今天春天我在逛地摊货的时候看到了这张画,图像很有意思。问卖画的艺术家画中是否人与鳄鱼搏斗?他讲了个生动的爱情故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省不远的海湾省有一条村子里有个女人叫Lavara,她是个坏女人,她在河里洗澡的时候认识了一条鳄鱼,后来爱上了这条鳄鱼,并背着她老公Kurua与鳄鱼偷腥,她(它)们整天抱一起在河床边嬉戏。有一天,八卦的鹦鹉在树上看到了她(它)们的动作片,并偷偷的告诉了Lavara老公Kurua。这张画画描绘的正是他老公抓奸Lavara和鳄鱼偷情的情景。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9.24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顾灵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前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螺旋形四层一体展厅被法国艺术家布谢-穆日诺(Célest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7.25

    阿德里安·派普

    Mitch Speed

    如果与前东德居民聊天的话,常常会听到关于欺骗的故事,比如亲友之间因受命于国家而互相监视。考虑到这段历史,当一位美国艺术家的装置作品邀请参观者质疑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的信任时,很多棘手的问题就油然而生。《可能信任登记:游戏规则1-3号》(The Probable Trust Registry: The Rules of the Game #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5.21

    世界朋党

    Linda Yablonsky

    威尼斯双年展从来不只是一场各个国家之间以艺术展览为手段争名夺利的艺术斗兽场,而是一场引领艺术界集体意识的巅峰盛会。

    这种气氛在本次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前的各种应接不暇的活动中就已逐渐发酵。简单来说,威双就是一封主流艺术界的邀请函,人们以此为由头操纵各自的社交资本、假装高山流水实则意在金钱交易。你极有可能会看到这个星球上最生猛豪掷的藏家和一帮又一帮策展人、艺术顾问以及美术馆人士勾肩搭背,当然,还有成群结队的艺术家。很多、很多艺术家。

  • 杂志 PRINT 2016年10月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

    诺姆· M. 艾尔考特 | Noam M. Elcott

    纽约所罗门·R. 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览“莫霍利-纳吉:未来现在”是该艺术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的第一场大型回顾展,也当之无愧地是到目前为止最令人赞叹的一次呈现。此次展览迫使我们问一个曾经不可想象问题: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不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公认的传记看上去没有同代艺术家的生平那么出众。作为匈牙利短命共产主义政权倒台之后被迫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8.03

    收藏者

    Alex Jovanovich

    从老人到小孩、富翁到连环杀手:人人都是收藏者!弗洛伊德说这跟大小便训练有关——确切地说,排泄是一种丧失性的创伤经历,而“收藏”则成为疗愈儿童期创伤的方法。这种说法不但愚蠢,还特别不厚道。它无法解释自称“超媒介”的万达·维尔拉-施密特(Vanda Vieira-Schmidt)“拯救世界计划”(Weltrettungsprojekt,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5.28

    谁的父之屋?

    钟若含

    亲爱的朋友们:

    中国和尼德剧团之间似乎注定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年,《伊莎贝拉的房间》对这超级大国的“探险”使我们和许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我正在为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所委托的个展做准备,邱志杰馆长将这间专注于当代艺术和表演的新美术馆全权“交”给了尼德剧团。我们的展览名字叫作“I like the Chinese people

  • 专栏 COLUMNS 2016.04.09

    微缩的神学史

    周雪松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为他在北京常青画廊的最新个展“屯蒙”(Host)进行导览时,站在他的水墨作品《地球表面之暗》(Darkness On the Face of the

  • 专栏 COLUMNS 2015.11.10

    成长故事

    潘鸿

  • 杂志 PRINT 2015年夏季

    那些隐晦的欲望之物

    安德鲁·科尔 | Andrew Cole

    过去十年间,所有学科都转向了物:实在的、物质性的、冷漠的物。这些思潮经常被笼统地归类为“新物质主义”(new materialisms),它对艺术家和批评家来说都深具吸引力。艺术界显然几乎无法戒除这种爱好——这是个颇为诡异的现象,因为无论是艺术还是艺术史几百年的时间里正是把物当作物来思考的。但物确实是它们看起来那样吗?在这篇文章中,学者安德鲁·科尔(Andrew

  • 杂志 PRINT 2015年3月

    纽约新的摩天大楼

    凯特琳·布兰奇菲尔德 | Caitlin Blanchfield

    纽约高低起伏的天际线,一直蕴含着另一种意味:金钱和权力似乎在此无休止地分流分化。去年是纽约大兴土木的一年,明星建筑师频繁出手,明星建筑层出不穷。首先是克里斯蒂安-德·波扎帕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设计的西五十七街157号楼,又称One57。这座耸入云端的玻璃怪胎于去年八月竣工。接着,由拉菲尔·维诺利(Rafae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2.01

    政纯办:全民健身

    杨紫

    艺术可以在政治的庇护下获得合法性,比如说,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都曾经借助国家的资源和渠道奠定自己的地位。这两类从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绘画作品有一个被体制赏识的共通点——就像让·克莱尔(Jean Clair)说的那样,它们仿佛高高在上的偶像,让人们感到静止时间的晕眩。不同形式的绘画的广泛流传是体制主管为增强政治实体认同而做出选择的结果。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1.19

    皮毛需永存

    巢佳幸

    ART021艺博会VVIP的前一天,正特别应景地遇上双十一。都市人怕是心底早就明了了:“光棍节即购物节”的规矩。11月11日凌晨跨过仅仅十四分钟,淘宝交易成交额就爆表至人民币50亿元。也难怪,嗅觉一向灵光的没老板,凑着这个天时地利的劲道儿几管齐下:不仅没顶公司个展“快乐似神仙”满呈于香格纳画廊主空间和H-space;自家的部门“没顶画廊”又同时间推出何岸个展“硬汉不跳舞”,并和近年颇多作为的80后藏家合作了名为“皮毛PIMO”的艺术衍生品商店。

  • 专栏 COLUMNS 2014.10.09

    石青谈激烈空间与“上交会”

    采访/杜可柯

    说起为什么创办“激烈空间”,话就要绕得远点,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已经经历了所有该经历的东西,开始有点虚无了。不过,我倒并不认可中国当代艺术普遍堕落和商业化的说法,说这话的人倒像是给自己找理由,可能我看到的更多是焦虑,艺术家的激情还在,所以更渴望抓住能抓到的东西。当代艺术不是一种类型化学科,不存在历史化的、阶段性的封闭经验,我的理解是要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