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密室”展览现场,2016.

上海

密室

上午艺术空间 | am art space
上海市静安区奉贤路50号B近石门二路
2016.10.01 - 2016.11.13

走进上海上午艺术空间的地下室,“密室”这个展览的标题就在眼前。展览由韩馨逸、杨紫和刘辛夷共同组织,项目团队没有清晰地针对策展人和艺术家加以区分,通过合作(甚至也许是不记名的方式)他们在组织方式上打破了某种行业的陈规——但展览本身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批判性地考察中国语境中自我组织的形式以及集体运动可能发生的潜在空间。

进入展厅,现场的戏剧性让人更加确定在整个精心策划的观展体验中,观众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策划者至少是有意引导观众去相信:从功能来说,这里可以是一个合作行为发生的空间。这个展览颠覆了一般的展览惯例,而且展出的艺术作品都没有独立的标题和创作时间(它们全都以展览的标题“密室”命名,时间都标为2016年),但展览的内生动力并不在此,它指向的是当下更为紧迫的命题。2015年,中国政府的经济和城市发展计划开始侧重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而户籍制度改革直接催生了大量流离失所的人口,居住区域发生剧变,城市生存成本大幅提高。在这个网络信息、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意见等各项事务都被严格管制的国家,自发组织空间日渐普遍。

此次展览选址在上海为数不多的独立艺术空间之一,又在国庆假日开幕,似乎恰如其分地将展场假扮成了一个社会运动人士社群的藏身之所。“小广告”遍布墙面——这种地下野生广告遍布街头,上面往往印着电话号码和提供服务的类型——而展览里的“小广告”,信息则是真实的,你确实可以通过它们买到饮用水、帐篷等要进行一次抗议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资。空间由用来控制人流的路障隔开,墙上的毛体政治标语为整个空间氛围设定了基调。在对面的墙上挂着两个显示屏,播放着纪录片风格的采访,两个视频中的受访者是同一个人,问的问题也一样。通过对原采访的处理,两个影片各自考察了中国 LGBT 群体的生活困境,反映了这个群体遭受各种形式的歧视、压抑、缺乏社会支持、民众意识淡薄的现状。

这次展览不乏讽刺和批判的反思。写着“特保”字样的外套挂在墙上,指代那些穿着制服的道路清洁工人、维修工人或者保安,这些人往往是外来务工者。此外,写着“标语牌出租”的示威牌伫立在角落里, 插在一堆举重用的沙袋之间。这些毫无立场的标识似乎在表明社会运动的商业化,也暗示着入门级社会运动人士的抗议方法已经被标准化,继而被商业化。

展览的风格在剧场和怀旧之间摇摆。“密室”不仅仅在尝试在一个矛盾丛生的政治环境里如何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可能,亦有一些重要的现实考量,比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自我组织?不过,为了避免将复杂的自我组织问题简化为纯粹的传统美学形式,就需要谨慎地把握分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