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郝经芳&王令杰”展览现场,2017.

北京

郝经芳&王令杰

空白空间|White Space Beijing
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55号
2017.06.03 - 2017.07.29

艺术家郝经芳与王令杰在北京空白空间的首个展览集结了这对艺术家组合近年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以相对直接的科技手段处理自然界的元素——光、水、沙、树叶,甚至是彩虹。众多作品间并不构成一个紧密、宏大的叙事,相反地,展览有着一种明确的综合特性,亦存在一种让人愉悦的互动感:《一滴水》(2017)不断生成水珠,这些水珠像柔软的玻璃球一样顺绒布流下,散落四周;《吱呀》(2016)在意识到观众的存在之后便会启动,覆满黄沙的黑胶唱片机开始吱吱呀呀地歌唱;《在一个万物运动的宇宙中》系列墙面装置通过激光以一种催眠式的稳定动率不断在涂有热敏颜料的亚克力板上画圈;展览中最大型的作品《Falling and Revolving》(2017)则在撒下树叶的同时将这些树叶重新收集起来,不断以此往复。展览因此看起来如某种自然博物馆的设置,以一种创造性的、人工的方式输出关于非人工环境的知识。

众多作品的科技手段是老旧的,或者说“古早”;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组合的实践是建立在某种“科技考古”的基础之上的。亚当·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曾提到第十四届文献展策展团队对于“科技发展的’古代’——也就是1970年代——非常感兴趣”,而郝经芳与王令杰似乎也有类似的兴趣:缓慢运动的履带、慢速旋转的黑胶唱盘、几乎没有流动性(取而代之的是“滚动性”)的水、通过费时费事的扬撒行为创作出来的巨大地面作品(《星空》,2017),甚至是热敏纸这种有着特殊“古科技”浪漫气息的材料本身(这种材料恰是在1970年代左右投入使用的)。尽管展览中体量不一的作品很好地瓜分了两个展厅的空间,但在时间层面上,大部分作品都保有一种平均的、让人无可奈何的慢速。这种速度打消了近年来受“迪士尼乐园化”冲击的当代艺术观众的热情(但是“迪士尼乐园式”展览和“自然博物馆式”展览的关系究竟为何呢?),但也积极地鼓励观者重新想象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如果我们必须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展览主题的话,这可能就是“对熵的关注”:一半的作品似乎在假设一种没有熵,抑或没有单向衰败、不朝向混乱发展的宇宙,另一半的作品则似乎坦然面对这些可能的动荡场景。在这个意义上,众多作品精细、脆弱的技术特性也变成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而不仅是“哎呀坏了赶快修一下”就能解决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