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杨振中,《全景》,2018,监控视频、沙发、转盘,尺寸可变.

北京

杨振中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Ta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1st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酒仙桥路798工厂2号入口D06
2018.09.01 - 2018.10.18

要在Photoshop里新建图层,或清除和隐藏已有图层,你需要点击背景选项中的“透明”,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匀净的灰白格子图层,表示上面没有任何像素存在。换用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说法:这个灰白格子图层,意味着“非在者和绝不存在者”,即那个没有任何像素可以指谓的“无”。

当这一匀净的灰白格子图层在杨振中个展“静物与风景”里蔓延成为一个巨大的空间,我再称其为背景、图案,甚至直呼曰墙面,显然都是不得体的。在Photoshop里它意味着“无”,在这个展览空间里,它是在语言里被强烈宣示的“无”:此图案在哪儿,哪儿就在语言里藏匿甚至消失了。这个“无”既不吞噬,也不占据,更不覆盖,它不导致那种马克思所预言的“烟消云散”,它不是挽歌:在Photoshop的语言里,它就是世界本身。

如果允许我如此假设,那么,通过对这一灰白格子图层的强调,杨振中试图坦白的,就不仅仅是这个叫“静物与风景”的展览的内在逻辑,还有他之前许多艺术工作的始基、过程、以及结局。此处,杨振中似乎倾向于在作为工具被理解和使用的Photoshop里,为“静物与风景”寻求一种根本的语境,而我们一望可知的是,外翻在这一展览中的那些政治与权力批判,及其美学运作,只能在这一根本语境的应许下获得某种关联地位。他似乎更加自觉并愿意承认,相比于我们的自然感知,还原论意义上的身体与欲望,一种与工具高度匹配又永远扞格不通的世界想象,才是艺术家得以持续工作并确保不至昏迷于日常之魅的原因。而作为艺术家,杨振中从来不畏于在纠缠与暧昧中试探:对于这个以像素存在的世界形态,他没什么洁癖,不惮于像一个拾荒者一样在其中翻拣、抠弄。大部分时候,他更乐于在眼前显现与既有的关系中顺藤摸瓜,而非另构一个等大或更大体系与组织。

从“静物与风景”回看,杨振中2004年的作品《CC画廊》特别值得一提。在这个被呈现为“画廊”的图像装置中,他从网络上下载了世界各地著名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不管像素多么低清,一率放大到原作尺寸展览和销售。《CC画廊》可能是杨第一次直接从“像素存在”的拟题下手,对体制化的观看及其权力与配置进行积极反应,此后,这一拟题又以各种方式辗转隐现在其它作品中。可以说,此次个展正是对这一系列考察的阶段性总结,该总结被杨振中置于一个看起来远为复杂的作品关系中:这里有带沙发的旋转装置、实时监控、镜像与影像、地形搭建,对于进入者的观看和体验进行了一系列的预设、引导与分配,拉长观众逗留时间的同时又刻意分流了我们的注意力,使人无法形成任何有效的聚焦与凝视。然而,33张“静物与风景”超常的张挂高度和内容毋宁说是直白的,它们基本不欢迎我们平视,更不允许我们认不出其中的意识形态趣味。所有成年中国籍公民都会在短暂的审美恍惚后领会到其中的复杂况味,并反刍这一出出被静物和风景化了的国家戏码与权力剧场,那些被隐去的伟岸身影和宏大声明,甚至比他们占满所有屏幕和声道时还要来得强烈。

除了意味“无”的灰白格子图层以外,杨振中还选用了另一个Photoshop语言,即表示图层已被选定并处于生成过程中的黑白边线,且以此作为画框。基于零像素的灰白格这一根本语境,画框内用各种油画技法再现出来的低像素图像就可被视为正在建立的图层。根据PS语言,在表示生成图像的黑白边框消失前,这个生成随时面临中止、崩塌、渲染失败、死机的危险。这些处于险境中的图像,看起来波澜不惊的“静物与风景”,在真正坏死之后和成形之前,都只是一个像素存在的可能与欲求。而对于这些尚处生成中的世界图像,并没有一个成立和确定的观看角度可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