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7 results for: 家作坊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15

    在何处行动?

    张伟楠

    上周六的下午,北京艺术圈的主角肯定是孙原、彭禹和崔灿灿,最受人关注的展览肯定是“不在图像中行动”——一年的准备时间,3位策展人,3家798的大画廊(常青画廊、佩斯北京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34名艺术家,光这些数字就能听得人肾上腺素激增。当然,分泌出的滚滚激素肯定跟北京没什么正经的双年展有关。

    根据开幕前发表的新闻稿,这场展览试图展现艺

  • 专栏 COLUMNS 2014.02.20

    “其实没有也行”

    欧阳潇

    莱伯尼茨的充足理由律提出:“一件事存在,而非不存在,必有其理由。”家作坊在2013年年底的解散虽然与房租到期有关,但本质原因是家作坊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已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合作?就像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明的,对一种生产的解读可以回溯到决定其“工作性”的神学结构中去,尤其在讨论家作坊这类以“服务”介入日常系统的实践的时候,后者以及其中蕴含的时间性就更为紧要。在家作坊最后一期的出版物《附录》中,成员曲一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作坊人与事物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有一行字:其实没有也行。我特意将这句话定为本文的标题,并希望能在家作坊结束之后为它补上一篇前言。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1.14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张小船

    12月22日,冬至,一年的尾声,也是位于北京交道口北二条胡同的家作坊HomeShop──这个被描述和定义为社区艺术空间、公共空间、合作型空间、另类空间、乌托邦等等等等的所在──的尾声。他们把此时此刻称作“最后的黄昏和最后黎明”,写在前厅外平日里用来播报天气和思想的小黑板上,几条不知什么时候枯萎了的藤蔓耷拉在一边,偶尔有路过的人走近往里看两眼。透过大玻璃窗望去,下午才从印厂出来的《附录》(Appendix)──家作坊最后的出版物──依次铺开在长长的工作台上,

  • 新闻 NEWS 2013.12.21

    家作坊HomeShop关闭

    12月22日,家作坊HomeShop举行告别派对,宣布将于2013年年底关闭,结束五年半的运营。家作坊是一个以社区艺术创作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位于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在即将关门之时,家作坊將发布它的独立出版物《附录》。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6.18

    青山绿水好时日

    全珊珊

    6月9日早晨6点,在3个小时睡眠之后,我和两位分别从上海和香港飞来的朋友踏上从厦门市区去南靖土楼的旅途。车子从厦门老市区经过,城市的一切都还未完全醒来,只有卖海鲜的早市呈现一片忙碌的景象,一股浓烈的海腥味从车窗外飘进来。颠簸车途最适合昏睡,等到再次睁开眼时,车子已经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望出去是满山遍野的绿色,郁郁葱葱地追随着我们,偶尔出现村庄的踪影,但又很快地消失在视野中。

  • 杂志 PRINT 2012年1月

    “小运动”

    安静 | Lee Ambrozy

    “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是策展人、批评家卢迎华及丈夫、策展人、艺术家刘鼎共同发起的项目。该项目同时囊括了众多观念,并呈现为从艺术作品、出版物到展览等多种形式,因此,也许用从“不是什么”的描述方式起更能把握这个项目的理念。“小运动”不是政治运动,亦非是小型的艺术运动。包含在“小运动”内的各种实践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的意识形态,策展团队也并不打算在二者之间建立什么联系。“小运动”是一系列艺术实践的集合,其自律性就是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7.11

    何颖雅

    安静

    何颖雅(Elaine W. Ho)是小型合作式艺术空间家作坊(Homeshop)的发起者,这是一个以社区艺术创作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位于北京老城区的胡同里。近期,何颖雅设计并发行了第二期刊物《穿》(Wear),其古典简洁的设计,模糊了公共和私密性之间的界限。这期最新的杂志探讨了一个广泛性的问题:什么是文化交流?

    这个空间本身是非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