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0 results for: 庄辉

  • 新闻 NEWS 2023.05.27

    2023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揭晓

    第七届画廊周北京于5月26日正式开幕。5月27日晚,2023年“最佳展览奖”评选结果揭晓,获奖展览为CLC画廊的余果个展“山脉之间”。

    “最佳展览奖”是画廊周北京为“主单元”参展画廊设立并颁发的奖项。本届画廊周北京以“易见(Visibility)”为主题,主单元包括21家画廊与5家非营利机构的展览项目。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06.08

    庄辉

    秦思源

    几个甘肃和青海牧区风格的帐篷占据了常青画廊高挑的大展厅,墙上列有两个省份的若干地名,彼此间由线条连接,标示出某种旅行路径。观众很快就会发现,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试图在画廊空间里营造出一种场景,以便观众能够以艺术家行走期间的视角进入展览。过去十年,庄辉每年都会花几个月进入祁连山区,旅行中的创作先后催生了两个展览(其中之一是我本人于

  • 新闻 NEWS 2021.04.25

    画廊周北京公布最佳展览奖

    画廊周北京于4月24日公布“最佳展览奖”评选结果。获奖展览为常青画廊的庄辉个展“祁连山系”,户尔空间展出的拉斐尔·多梅内克(Rafael Domenech)个展“不确定整体的不完美碎片”获得特别提名。

    “最佳展览奖”是画廊周北京为“主单元”参展画廊设立并颁发的奖项。为了更能代表画廊的意愿,本届“最佳展览奖”评审委员是由“主单元”画廊和非营利机构负责人提名后经过邀请产生,并首次邀请专业藏家参与其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0.02.24

    不可抗力

    顾虔凡

    “不可抗力”开幕四天后武汉封城。尽管纽约几乎一切照旧,但在某种程度上,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情绪已经成为对“不可抗力”最直接鲜明的注解,也为群展中艺术家作品的观看提供了特殊的语境。

    戴馥任基于美国联邦人口普查问卷的作品,悬挂于细长展厅的入口。全美第一次人口普查完成于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1.10

    步履不停

    林叶

    1995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申请,中国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张的阶段,城市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裹挟进这股摧枯拉朽的经济大潮之中。理解城市生长的最佳方式或许不是通过数据或表象,而是用具体的、个人的身体实践去领会。多伦美术馆的展览“步履不停:1995-2019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个人实践领会城市生长的现实样本。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0.27

    降临:建设当代艺术扩张前哨的一种方法

    林叶

    大巴驶过那座长十公里的跨海大桥就到了崇明岛。隔着车窗望去,车外绿意盎然,让人心情舒畅。偶尔从树缝里漏出来几幢房子,则多少显得寂寞孤单。心里不禁感慨,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造物,与大自然相比,都是渺小无力的。

    一路上,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崇明岛的一些情况。据说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这里,到城市去工作,岛上剩下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有一个村子,现在只剩下四位老人,平时他们就一起互相搀扶着出门遛弯。如何让这个地方重新恢复活力,的确是个大问题。

  • 采访 INTERVIEWS 2018.12.23

    苏伟

    姚梦溪

    2017年年底北京寒冬之后,某些秘而不宣的东西呼之欲出,或许是一些与社会形成逻辑紧密相连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连接和重看文化生成的原因和文化生产同样迫切。中间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想象·主流价值”试图重新打开文化生产彼此间的界限,进而在不同的历史时刻相互审视。本文中,联合策展人苏伟详述了展览主题产生的经过和背后的观念框架。“想象·主流价值”将持续到2019年3月24日。

  • 新闻 NEWS 2017.09.11

    连州摄影博物馆年底起对公众开放

    连州摄影博物馆开馆展暨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新闻发布会9月9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行,主办方宣布:伴随着今年的连州摄影节,连州摄影博物馆也将在12月2日拉开帷幕。

    连州摄影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注于当代摄影的公立摄影博物馆,集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于一体。博物馆的联合馆长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与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前馆长弗朗索·萨瓦尔(François

  • 采访 INTERVIEWS 2017.05.12

    庄辉

    杜可柯

    出生于甘肃玉门,现居北京的艺术家庄辉以针对中国政治经济结构的一系列观念摄影和社会介入项目为人熟知,近年来,他的创作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变,开始以更为个人的视角,借道“自然”,切入更大的文化传统。目前正在北京常青画廊展出的“祁连山系”便是艺术家自2011年首度进入祁连山以来,于最近两年在当地山区实现的新作汇总。本文中,庄辉与我们分享了他近期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关于山水风景和“自然空间”的诸多思考。展览将持续至6月4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3

    北京新常态

    李竞雄

    北京画廊周启动当天下午3点,我去了麦勒画廊位于798的新空间,等程然的表演“新古典”开幕。一杯香槟之后,聚集在门口的人群被放进尚未施工结束的新空间——部分暴露在外绿色石膏板,巨大的低像素电子屏,李剑鸿、李青、李维斯以及这次扮演程然的表演者王晶(程然助手)分散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观众很自然地站到了地上的白线之外。作为SNAPLINE铁粉,我一直站在李青背后,看她玩儿那台老式KORG合成器。一个貌似醉酒中年艺术家的人在演出中段走过来,试图打断李青但没有成功。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2.22

    未完待续

    缪子衿

    “十夜”要从何说起呢?为期一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4.04

    事件的地貌

    顾灵

    “事件的地貌”有着十分生动的英文标题:“在中国挖洞”(Digging a Hole in China),作为对“挖洞去中国”(Digging a Hole to

  • 新闻 NEWS 2015.04.26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公布入围名单

    雅昌艺术网报道:第九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30位入围名单出炉。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评选,以该华人艺术家(在世)在本年度(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当代艺术实践中有突出成就为基础,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引领性启示和卓越的推动作用,入围名单如下(含票数并列者及评委推荐新增名单):

      蔡国强、蔡志松、丁方、何岸、何多苓

  • 专栏 COLUMNS 2015.02.23

    苏伟:2014年度最佳展览

    苏伟

    先从两位五十多岁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个展说起。约瑟夫· 达贝尼克(Josef Dabernig)在维也纳现代艺术馆(MUMOK)的个展“Rock the Void”将这位始终用极简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各个阶段重要的影像、建筑设计图稿和装置作品放到由艺术家亲自设计的空无、又充满微妙的体积关系和数量关系的空间里集中展示。达贝尼克是西欧为数不

  • 专栏 COLUMNS 2015.02.18

    赵要:2014年度最佳展览

    赵要

    2014年初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和年尾上海香格纳画廊的“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快乐似神仙”适合联系起来看。这两个展览跟以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徐震从公司作为主体转变到对个人作为主体的再度强调。

  • 专栏 COLUMNS 2014.11.23

    第九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笔记

    黄碧赫

    本文为作者参加第九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的见闻,以笔记体的形式对放映的作品进行点评。

    10月10日

    台北,双十节。忽明忽暗的天气。总统府前上演着团体表演。制服,便衣,黄色警戒线,到底都是一样。围栏外巴望的大群看客,旗帜飞舞的机车队伍,一个将青天白日满地红踩在脚下,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能量、神情笃定的青年。不远处的街区,菜场,小商贩,熙攘却宁静。

  • 专栏 COLUMNS 2014.11.12

    庄辉谈自身创作

    采访/公园小组

    2014年8月庄辉从北京出发一路驱车前往西北方向,途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最终抵达蒙古边境,将四件装置作品永久陈列于大漠戈壁。而在站台中国(北京)的“庄辉个展”中,此次行动以简练的图像与文字形式呈现于展厅之中,但却更显示出艺术家个人的精神能量。围绕此次展览,艺术家庄辉谈及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创作实践背后的反思,以及在当下艺术系统之外,对于艺术创作新出口的追寻。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24

    五月的现实

    鲍栋

    每年北京的初夏都会飘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味道,这个月初的“艺术北京”据说行情看好,家家都多卖了三五张作品,于是人们比往年更加期盼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到来。但今年,在对于博览会这种艺术名利场的热情中,又加上了一丝对威尼斯的鄙夷:那么多人都扎堆去了,那不是和798一样了吗。似乎将要蜂拥而去的中国人是超发的货币,已经使威尼斯这块金字贬值了。

    这个博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0.30

    重返玉门

    刘溪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是一个面积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8.06

    寓言式的后遗症

    王雪云

    艺术家们的寓言式思考正如本雅明对“寓言式批判”所强调的寓意的多重性与随意替换性那样,而这恰恰更能反映和再现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混乱、人性扭曲等历史文本的真实。这“真实”事物是超越了历史表象的局限性,而直达社会心理、精神的本体。

    高世强的“寓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西藏牧人渴望走出去,而最终只能固守终老的故事。西藏牧人不甘一辈子都生活在僻远的高原上,渴望读书,走出高原。艺术家的寓意直指今天这样一个人人自我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