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7 results for: 郭熙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2.03.18

    袁旃

    贺潇

    展览以《随遇而安》(2017)这件具象符号最丰富的绢本重彩作品开始。它揭示了袁旃画面布局的独到之处:多重叠嶂的手法建构起让人难辨内外的空间;物体比例的失衡既应和了构图的离经叛道,又与折枝花、玉神兽等引用的“典故”形成张力。

    “花卉”和“山石”主题一直贯穿于袁旃的创作,但她千禧年后的作品逐渐放弃了沿袭传统文人画史的脉络,回归日常生活,并更倾向于用繁复的线条,而非早年重彩渲染的方式来勾勒不同的块面,营造阴暗关系。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6.02

    “来”以及“见”的罗列

    徐瑞钰

    去杭州前在网上搜索象山艺术公社,俯瞰图上显示是密集连绵的结构,黑白两色,外墙上有窄小的门窗,一晃眼以为是新建的高级监狱,再三确认后才知道果真就是象山艺术公社了。后来从主办方了解到,这处紧邻国美象山校区的“艺术公社”是西湖区政府的项目,设计建造由国美建筑艺术学院李凯生的团队负责,是对占地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7.16

    耶苏&张嗣

    王文菲

    如展览“耶苏&张嗣:比比”的题目所示,“比”的语义之一为“连接”。这不仅意味着展览与观看者的联系,两位风格相异艺术家的作品之间的联系,更意味着作品本身与其所在的当下语境或传统之间的联系。而连接的枢纽则为一个简单的图式,山。

    对于中国本土的观众而言,或许传统水墨画中的“山”是整个展览中最“直观”的图像。在《

  • 新闻 NEWS 2017.07.12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放文物数码图像浏览及下载

    继今年二月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公开高清图像资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日在官网宣布:开设Open Data专区,其中分为“文物查询下载”和“精选图像下载”,根据网站上所示,这些文件“无需申请,不限用途,不需付费,可直接下载使用,欢迎各界多加利用。”

    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这是首次免费释出典藏文物的图像供商业使用,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7.10

    掩体•对白

    王文菲

    如其名称所示,据传位于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的掩体空间建于日据时期,曾为冈村宁次司令部的防空洞。在历史变迁中,这个“掩体”似乎从未物尽其用,曾经沦为仓库,如今成为一个非营利艺术空间。在京城的心脏地带,它坐落在具有体制血统的建筑群中间,在“非公莫入”告示牌的掩护下躲避着众人的视线,却又通过举办展览而宣告了自身的存在。或许,这个空间的历史、地理位

  • 采访 INTERVIEWS 2017.05.12

    庄辉

    杜可柯

    出生于甘肃玉门,现居北京的艺术家庄辉以针对中国政治经济结构的一系列观念摄影和社会介入项目为人熟知,近年来,他的创作方向发生了明显转变,开始以更为个人的视角,借道“自然”,切入更大的文化传统。目前正在北京常青画廊展出的“祁连山系”便是艺术家自2011年首度进入祁连山以来,于最近两年在当地山区实现的新作汇总。本文中,庄辉与我们分享了他近期观念上的变化,以及关于山水风景和“自然空间”的诸多思考。展览将持续至6月4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1.09

    平面震颤

    贺潇

    旅行通常蕴含三个基本且并行的概念:时间,位移与旅行者的经历。这三点的结合在艺术家、策展人组合郭熙、张健伶自身的创作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人以大海作为叙述介体,在2015年的航海旅行后呈现的作品《大航海》通过文本,图像与事件展示了途中一系列的发现与发生,并为出发前的预设提供参照。这次,他们将“探索”的接力棒以策展的方式传递给了一群具有共同艺术实践精神的同代艺术家们。展览题目“平面震颤”或许也由此而生,在策展人们的思维模式得以共振的同时,铺开了更细密的网络。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2.26

    南国的风声

    洪雅笠

    12月刚过去一半,来自武汉的朋克乐队“AV大久保”已经是第二次为当代艺术的活动现场助兴了。几天前,他们刚刚在武汉美术馆与艺术家合作了一场开幕演出(“解放的皮肤”,由鲁明军策划),此时又现身在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余兴派对上。 硬躁的中部朋克之音漫及南陲岛屿,让人感到有些穿越,这或许也是所有人此行最为放松的时刻——展览已经开幕,论坛发言已

  • 新闻 NEWS 2016.12.17

    高倩彤荣获华宇青年奖特别奖,郝敬班获评委会大奖

    周六晚上,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公布了华宇青年奖的获奖名单:生活在香港的艺术家高倩彤获得了华宇青年评委会特别奖,郝敬班获得评委会大奖。在艺术论坛中文网的一篇展评中,杨北辰认为郝敬班影像中的人物“被从不同的历史地层中拷掘出来,在蒙太奇时空内的遭遇仿佛一场幽灵间的聚会。这是一种鲜活的鬼影,影像从这些舞蹈者的肉体内部生发出来,与失落的记忆从这些肉体中被寻回几乎是同一过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04

    郭熙:再临者

    btr

    几天前,我经常光顾的便利店挂出全场七折的告示。很快又改成全场五折。最后,就在它关门歇业前一小时,货架上已几乎空空荡荡,只有寥落的几件商品。这场景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这不就是郭熙在Vanguard的展览“再临者”吗?再临者被再临了。

    Déjà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21

    Y世代之歌

    刘呐鸥

    在“Y世代之歌”的现场,艺术家郭熙和张健伶随意挑选了两个包裹在进门左侧的展场摊开,内有约翰•列侬戴过的眼镜,一些航海途中演员的漫长独白,以及十倍速慢放的影片,关于他们旅行中见到的奇景:海妖或人鱼。这些包裹是他们寻找“新世界”的旅途中,从远方寄回、作为“新世界”确实存在的证物。而两件影像作品回应着他们《大航海》(2014-)创作计划的总体基调:以低限、日常可及的材料,表演出陌生的、属于外延世界的可能。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2.02

    张宏图

    Ysabelle Cheung

    张宏图在皇后区美术馆的回顾展展现了一个美籍华人性格中充满内在冲突的画像——曾经在个人立场上拒绝毛泽东,但艺术上却一直沉醉于主席的影响和记忆中。大量的毛的形象——斗鸡眼的、微笑的、皱眉的——出现在多个展厅中,与其杂糅了东西方图像和美学运动的作品并置。回顾展囊括了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作品,其材料和观念上的跨度都令人印象深刻。《郭熙-梵高》(Guo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9.01

    郭煕、张健伶

    富源

    由艺术家郭煕与策展人张健伶共同发起并实施的项目《大航海》刚刚在上海香格纳画廊进行了发布活动,展览预期将于年底开放,在不久后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想象力学实验室的展位上也会呈现部分作品。在这个“野心勃勃”的项目中,两人试图通过环球航行的形式,利用各种形式创造与文本罗织,营建起某种介于虚构与历史间的复杂叙事体验。在这篇访谈中,他们为我们介绍了该项目的缘起、背景以及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案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8.02

    第六颗子弹

    朱荧荧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拾万空间的展览“第六颗子弹”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周末群趴,外国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加入使展览呈现国际化倾向,国内青年艺术家亦携新作亮相,随之首映的电影《第六颗子弹》翻拍自八十年代的一部禁片,为开幕吸引来了更多看客。这类群展的形式在新旧更替快速的艺术圈中层出不穷,然而,经过查阅基本的展览信息会发现:一篇来自《我爱摇滚乐》口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7.30

    苗颖:手拿菜刀砍网线

    张涵露

    《手拿菜刀砍网线》是新视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合作推出的平行线上展“单子世界的民谣”中的一个项目,意在“把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继沈莘、郭熙&张健伶之后,苗颖的作品是作为第三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网站呈现。

    这次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25

    寻找幽灵

    窦子

    曾被西方某媒体报道“一开馆就荒废了”的红砖美术馆自2012年底开馆展后就归于沉寂。投资人、创办人闫士杰从2007年开始收藏当代艺术,藏品虽然还不多,但“都是大件的、水准很高”。在国内外各种艺术资源暗涌一年多之后,今天他以红砖美术馆馆长的新身份高调亮相,消散了之前坊间的一些传闻。红砖美术馆占地二万平米,其中8000平米是室外园林,设计来自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董豫赣教授,在大陆建筑与园林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不太多见。闫馆说他最早受到丹麦奥胡斯美术馆(ARos

  • 新闻 NEWS 2012.04.23

    台北故宫正式加入Google艺术计划

    南方都市报报道:谷歌艺术计划(GoogleArt Project)于今年4月推出第二波上线计划。四月初,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加入“谷歌艺术计划(GoogleArtProject)”。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郭熙《早春图》、西周毛公鼎、清代“翠玉白菜”、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等“故宫”典藏进入了虚拟全球博物馆。

    第二波上线计划中,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