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9 results for: 阚萱

  • 专栏 COLUMNS 2023.12.06

    复古口传文学时代的展览状况

    陈玺安

    刚结束的

  • 新闻 NEWS 2022.06.25

    时代艺术中心关闭位于柏林米特区的实体空间

    时代艺术中心(柏林)(Times Art Center Berlin,以下简称TACB)发布消息称他们决定撤出位于柏林米特区的实体空间,转变为更为灵活自由的组织模式,继续拓展网上及多元空间的实验。“我们并非轻易悲观,也并不无端放弃,事实正好相反:我们要保有的是一种信念,相信生命总能从零开始,还有我们经历折磨和失败的能力。是的,我们的重心是勇敢的快乐,许多东西从这样的氛围中滋生,包括TACB在2018年开启的那一幕,以及未来可能的一切。”新闻稿中说道。

  • 新闻 NEWS 2020.12.29

    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大奖揭晓

    受疫情影响,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颁奖盛典取消,但四大奖项最终结果已在线上公布。阚萱获得“年度艺术家”奖项、厉槟源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张尕获得“年度策展人”奖项、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主编的《从展览的历史到展览制作的未来:中国和东南亚》获得“年度出版物”奖项。

    评委会轮值主席侯瀚如为本年度的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1.17

    阚萱 金小罗

    黄静远

    如果说金小罗想建造的是一座不供奉信仰也没有形状的寺庙,阚萱则像一个行踪不明的赤脚医生,以把脉点穴之功种下江湖传说。悬壶济世很可能就是她们都不想说出口的心愿;借双个展之式,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一个叫“故入奇途”展览里,两位女性相遇了。

    金小罗选择回应的,是过于体制化的艺术生产和过于设计化的社会。她作品的名字很多都像是给整容广告拆台的,或者像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1.15

    故事的故事

    刘倩兮

    观展

    “新茶要把人的意识下拉。人的意识是最阴的,它不能停留在人脑,应该在脚底。我们用新茶把意识引到下面,再用一个老茶把它钓上来,让人回到先天的状态,人就很爽……”我听着郑国谷讲茶,已经颇有些头晕,飘飘乎只顾一杯一杯地喝,身体渐渐被茶气逼的发汗。旁边一位大叔不停追问:“邀请喝茶代表什么?” “艺术家喝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场面有些乱

  • 新闻 NEWS 2016.10.28

    九位艺术家及组织通过公开征集进入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家奖终审评选

    艺术眼报道,苍鑫、刘港顺、刘夷、田晓磊、童昆鸟、艺术教育小组、钟锦沛等9位艺术家及艺术组织进入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候选人名单。其中4位30岁以下(含30岁)的艺术家将进入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的角逐,另外的5位艺术家将进入最佳艺术家奖角逐。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基金会将对以上9位候选人的资料进行统一整理、翻译,与提名委员会提名的55位艺术家资料一并提交给2016

  • 专栏 COLUMNS 2015.03.31

    “作为集体形象的表演: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03-2015”讨论会实录

    三月十九日,《艺术论坛》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合作的“作为集体形象的

    表演: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03-2015”讨论会,作为该系列讨论的第一场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讨论会邀请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历届策展人和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弗朗西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 新闻 NEWS 2014.11.14

    2014年第九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获奖者揭晓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于2014年11月14日上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评选结果,阚萱获最佳艺术家奖,倪有鱼获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而杰出成就奖则被宋冬收入囊中。

    本届评委会成员由7位国内外评委组成:(由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郑道炼Doryun Chong(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首席策展人)、克里斯·德尔康Chri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15

    八种可能路径

    Meta Marina Beeck

    进入“八种可能路径”的展厅,我必须先穿过一个狭窄的走道,走道里充满了北京胡同里录制的各种声音。艺术家秦思源在这件作品里收集了老北京胡同里日常生活的各类噪音和音响。装置《胡同声音》(2014)在引导每一位参观者进入展览的同时,也提出了德国有关现代中国语境讨论中的主要话题之一,即:在大商场逼迫下面临消失命运的胡同。

    周二晚上在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6.08

    皮力

    杜可柯

    现任西九龙M+高级策展人的皮力在威尼斯双年展开幕期间透过微博持续“吐槽”,针对本次双年展的策展理念以及各个国家馆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批评,我们特此邀请皮力将他的想法加以明晰与总结。

    威尼斯双年展我到现场看过两次,另一次是2001年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策划的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为“人类的平台”(Th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24

    五月的现实

    鲍栋

    每年北京的初夏都会飘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味道,这个月初的“艺术北京”据说行情看好,家家都多卖了三五张作品,于是人们比往年更加期盼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到来。但今年,在对于博览会这种艺术名利场的热情中,又加上了一丝对威尼斯的鄙夷:那么多人都扎堆去了,那不是和798一样了吗。似乎将要蜂拥而去的中国人是超发的货币,已经使威尼斯这块金字贬值了。

    这个博

  • 新闻 NEWS 2013.03.13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公布

    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策划的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近日公布了所有的参展艺术家名单,共有154名艺术家参加。吉奥尼说:“在职业艺术家和业余者之间,外行和内行之间,展览对图像的研究采取了人类学的手法。中国艺术家阚萱,已故艺术家郭凤怡,均在名单之中。具体名单可点击链接

  • 采访 INTERVIEWS 2012.03.24

    李明

    卢婧

    李明是生活在杭州与北京的艺术家,《雾水》是他的双频录像新作,片中有对"正常人"这一概念的探讨,水的不同状态与剧中人的命运又具有某种关联。在这里,李明讲述了他对目前这一版本的看法以及近期在北京的活动。作品参加了今年3月由邱黯雄策划的“2012中国青年艺术家 当代艺术展”,这也是上海外滩18号画廊重组团队,由棉棉担任艺术总监后的首次展览。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8.05

    无动于衷

    许芳

    “无动于衷”指的是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被触动,漠然置之。用一个有点抽象的词语作为展览的名称可以给人自由开放的想象空间,但也可以带来乏味、麻木的反效果。

    联展上的六位艺术家来自三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经验和理念的艺术创作本应令人期待,但很难看出国际氛围下的惊喜与新意。贝客[Hans op d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7.30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杨浥堃

    这场大手笔的新展览所传达的信息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模糊”和不知所措。“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和此前UCCA所举办的各个展览一样,除去由于某些原因所带来的争议,整个展览从作品的选择到展厅的设计与布局,都让人领略到一种严谨的风格。

    这场展览最不缺乏的就是大牌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从展览海报上印制的蔡国强、方力钧、谷文达、邱志

  • 杂志 PRINT 2007年11月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Claire Bishop

    [[img:1|left]]

    要想超越上一届(第九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总不会是件容易的事。Vasif Kortun和Charles

  • 杂志 PRINT 2006年1月

    新星:曹斐

    小汉斯|Hans-Ulrich Obrist

    曹斐是活跃的新生代中国艺术家中的重要一员,这群年轻艺术家崛起于21世纪初——一个遍布着那种存在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乐观主义时代。正如策展人侯瀚如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一个电视广告和舶来娱乐的时代,从港台电视剧到美国的说唱无所不包。他们深受像巴黎的黄永砯和纽约的蔡国强这样的海外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因而乐于采用各种媒介,但这群年轻艺术家还是都选择留在国内,在这里,他们把对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和对这些技术的熟练掌握转换为自己的优势。这些在Z/F主导的电视电影系统外工作的艺术家(包括曹斐、杨福东和阚萱)打造出了跨学科的合作性作品来处理新的社会现实之中的日常生活。

  • 杂志 PRINT 2006年12月

    2006年城市之在北京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去年四月, 北京的一帮艺术家用几天时间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名为“中国饼干”,原型是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