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3 results for: 陆平原

  • 专栏 COLUMNS 2023.01.24

    2022年度最佳

    陆平原

    《画廊一夜》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8年完成的短篇动画,片长20分钟,讲述了“棒子”和“帽子”作为某种具体意识形态的拟人化象征,试图审查和破坏美术馆里的展览,最终被展览上的展品联合打败的故事。这部动画对于美术馆的描述非常写实,展览颇似今天的艺术博览会现场,窗外的月光下甚至还有一座酷似上海美术馆的建筑。在经历了十年间(1966-1976)动画仅作为政治宣传品存在的尴尬处境之后,上美影于1978年开始对其进行反思,希望调整后重新出发,《画廊一夜》就是这种反思语境下的作品。虽然它同样采用了善恶分明的说教式叙事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时期”意识形态转向的呼应,但无论如何,在这次重要的反思后,上美影回归创作正轨,重现了制片厂中断十年的动画黄金时代。

  • 采访 INTERVIEWS 2021.10.11

    陆平原

    btr

    陆平原最新个展“第一个艺术家”把没顶画廊新空间变成了巴巴伯(Barbabeau)的艺术乐园。这个身体可随时变形的卡通形象,仿佛在玩一场艺术版超级变变变游戏,把自己作为方法,自己成为所热爱的艺术家作品;它又像是陆平原的“第二自我”(Alter-Ego),在纸本上灵动地演绎夏天的日常、前夜的梦、餐桌上的一席谈或偶然聊起的奇花异草,让人想起瑞安·甘德(Ryan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0.27

    降临:建设当代艺术扩张前哨的一种方法

    林叶

    大巴驶过那座长十公里的跨海大桥就到了崇明岛。隔着车窗望去,车外绿意盎然,让人心情舒畅。偶尔从树缝里漏出来几幢房子,则多少显得寂寞孤单。心里不禁感慨,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造物,与大自然相比,都是渺小无力的。

    一路上,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崇明岛的一些情况。据说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这里,到城市去工作,岛上剩下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有一个村子,现在只剩下四位老人,平时他们就一起互相搀扶着出门遛弯。如何让这个地方重新恢复活力,的确是个大问题。

  • 专栏 COLUMNS 2019.06.11

    目的地:空港

    丁博

    也许很难说清,2019年5月末在“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开幕的“2019广州空港双年展”到底算是一场艺术展览、一次城市盛事、一项政策创新,还是一个地产项目的营销手段;也许一个更加便当、毋须纠结的回答是,以上皆是。与许多其他项目类似,在“空港双年展”周围,聚集了各种不同的参与者与相关方,他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空间,共同构筑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站在外部,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而周延的方式去描述它。如同本届“空港双年展”的主题所提示的那样,这确实是一种“极限混合”——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面貌,得出不同的感受与判断。

  • 新闻 NEWS 2018.10.11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公布艺术家参展名单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于10月11日发布参展名单,本次的参展艺术家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法国等十二国。“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本届广州三年展主题源自美国工程师Vannevar Bush写于1945年夏的畅想,Bush想象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与参与信息社会时刻的到来。展览将聚焦过去数十年间技术进步的轨迹与其在整个社会范围的回响。本次展览将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时间为2018年12月21日至2019年3月10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12.01

    回不去的北京

    缪子衿

    11月8日一下飞机,我就拖着行李箱直接去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赶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重置时间”论坛最后一场对谈—“重塑机构现实”。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跨学科文化发展部主任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作为对谈主持,邀请4位嘉宾质疑“机构”这一概念,在回溯它所发挥的传统功能的同时,反思机构在技术加速革新的当下能够起到的作用。奥地利哲学家阿尔曼·阿瓦尼斯安(Arme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11.21

    陆平原

    杨宇瀛

    当我们的目光触及熟悉的日常事物时,便会将其放置在安全已知的条目中,而面对虚构时,则试图寻找一些框架去分析和定位。陆平原个展“成长的烦恼”在两者间构建了一个诡秘的场域:它充斥着大众所熟悉的流行文化符号,又无时不刻地以艺术家创造的日常神话对其进行消解与重构。

    展览题“成长的烦恼”英文写作HOM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04

    信息雕塑公路

    郭娟

    没顶画廊迁至西岸新空间后的首场展览被命名为“信息雕塑公路”,一方面体现出策展人对于现下世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画廊挑选合作艺术家时的“趣味”——这点或许比展览主题本身更值得研究,毕竟,无论对“信息”的强调还是对博伊斯“社会雕塑”的指涉,甚至二者的组合,只是提示出了大致的关注方向,在深入论述缺席的情况下,很难真正给出一种观念上的刺激。

  • 新闻 NEWS 2016.09.12

    第11届上海双年展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及25件参展作品方案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日前公布了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名单及25件参展作品方案。本届双年展主题定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由印度Raqs媒体小组担任主策展人,包含主题展和城市项目。主题展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至三楼,共有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27位,女性艺术家32位,男性艺术家48位,艺术家团体12个。双年展将于2016年11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举办。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6.15

    不止于风景

    杨北辰

    从上海去南京的途中,夜晚和薄雾同时随高速路延伸,水汽被体量不同的车辆冲散时留下各异的氲痕。穿行在这中国最富庶的区域,“风景”几乎是看不见的,倒不是因为黑暗,而是你只能看到一座接一座的城市在车窗旁呼啸而过: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镇江。路网将这些名字中都充满风景的城市串联起来,发达的城市带与交通体系却令人无法察觉她们之间的边界与差异——有时你甚至会认为自己并没有移动,而只是无缘故的滞留在上海的某处远郊。和开车的艺术家李竞雄谈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话题,在三百多公里的旅途中这是抵挡困倦的唯一方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20

    语言亭

    张涵露

    近两年上海的美术馆超大型“名单展”层出不穷,而“语言亭”算是一个“喧嚣后”趋于正常化、专业化的当代艺术主题性群展,是策展制与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尝试——以往更多情况是前者与画廊系统的合作。然而美术馆群展理应比画廊群展具备更大也更必要的学术建构空间,但“语言亭”似乎并没有贯彻这一点。展览将十三组艺术家的作品按照他们对语言的运用方式分为了三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12

    陆平原:河原温

    顾虔凡

    外观上的相似让陆平原这次展览的现场像极了河原温过世之后在古根海姆个展中的一部分——只是,推开门迎面墙上的作品赫然写着“3 JAN.

  • 新闻 NEWS 2015.12.18

    2015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获奖名单揭晓

    99艺术网报道:2015年12月18日晚,2015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艺术家陶辉摘得“评委会大奖”,艺术家杨健获“评委会特别奖”。本届华宇青年奖由皮力、凯伦·史密斯、田霏宇、徐累、张培力担任终选评委,入围艺术家包括:陈天灼、关小、韩冰、林科、刘诗园、刘辛夷、陆平原、苗颖、彭奕軒、谭天、陶辉、王恩来、王思顺、杨健、楊沛鏗、于吉、詹蕤、张如怡、钟云舒及朱田。

  • 新闻 NEWS 2015.12.18

    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在海南三亚开幕

    凤凰新闻报道:第四届三亚艺术季“时间图景”于2015年12月17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今年的艺术季分为“华宇青年奖”奖项评选及颁奖、入围艺术家主题展“青年的尺度”、“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四部分,以及没顶公司出品的“发明仪式”。展览期间将举办由“社会介入型艺术”及相关问题展开的思想交锋辩论会、青年艺术家“未知沙龙”等活动。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1.28

    海上生花

    肖雅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这三年的迅速发展可以从它的展场变化直观地看到。2013年,这家艺博会选址在洛克外滩源的中实大楼,以小而精致闻名;到2014年,除了原有的中实大楼,Art021又租下圆明园路上的真光大楼,两个展场中间以周大为与没顶公司共同创立的皮毛艺术品商店连接;今年,洛克外滩源那些折衷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大楼显然已经满足不了Art021的胃口(相信外滩附近高额的租金与逼仄的街道应该也是主办方考量的因素之一),于是博览会搬迁至至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4.11

    陆平原

    张涵露

    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金华,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个展“惊奇的发现”于2015年3月21日在没顶画廊开幕。这次展览延续艺术家一贯的“讲故事”方法,展出最新创作的故事以及围绕故事的一系列惊奇发现。展览将持续到5月17日。

    我为这个展览写了八个新故事,其中六个故事是创作的,两个是和我亲身经历有关的:一个是《惊奇的报答》,一个是《薛定谔的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20

    无聊就是行动的开始……

    易鸿

    尼古拉•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在其著作《后制品》里强调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潮流,即“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的方法进行工作”。如果只看“无聊就是行动的开始……”的策展陈述,我们也许会忍不住接着推论:艺术策展和评论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倾向,即从某哲学“概念”或某先哲的“警句”出发,在其基础上强行推演出展览的出发点(或许可称之为“后策展”或“后评论”)?当然,这种对已有观念的“回收利用”与布里奥在《后制品》中赋予艺术家翻译策略的意义相比,营养成分显然少得多。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1.04

    节日快乐!

    杨北辰

    年末的所有活动都带有一种节日气质,或者说,将要到来的节日让一切都夹杂着欢快、喜气的庆祝意味——但同时也迫使它们处于“加速”发生的状态——大家期待的终究还是节日本身,不是吗?即便如上海这个永远处于节日氛围中的城市,年终岁末依然是特殊的:所有人都开始为明年而奔波,日程与时间表已被暗自调整到2014阶段,倒计时状态使得年末的时间近乎某种匆忙的“告别”。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1.03

    朱家角三日

    陈熹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突然取消了对本次“朱家角当代艺术展”的财政支持,原因是一条关于节俭举办文化活动的上级文件。但精力爆发不肯放弃的策展人安妮还是寻找到香港共同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吴燕这位肯出资的金主,同时还找到一家名为“巨佳”的景观设计公司单独来赞助石青的作品。但经费还是比原来紧张得多,所以展览规模有不少缩减,绝大多数北京的艺术家都没能来参加——在这种时候,李牧说:“花钱就是为难别人。”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0.09

    速度与激情

    杜可柯

    邱志杰为本届上海双年展绘制的“重新发电地图”错综复杂,四个以Re打头的英文单词(Resource, Revisit, Reform, Republic)分别对应“溯源”、“复兴”、“造化”、“共和”四大部分。尽管中英文意义上存在微妙的出入,观众也不一定有耐心仔细考察这张像集成电路一样密密麻麻的手绘地图,今年的双年展的确跟往年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