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4 results for: 王卫

  • 新闻 NEWS 2023.06.20

    2023台北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第13届台北双年展今日公布完整参展艺术家名单,展览将于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举行。本届展览由策展人周安曼、作家兼编辑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划,展览主题为“小世界”(Small World)。

    展览将汇聚

  • 新闻 NEWS 2021.10.01

    北京“分响中心”首展开幕

    10月1日,“分响中心”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槐谷林艺术花园举行媒体发布会。“分响中心”是一个聚焦于声音的文化机构,由北京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创办人洪峰与艺术家、策展人秦思源共同发起,这也是宋庄艺术发展基金会新的一个非盈利项目。

    “分响中心”将以“声音博物馆”为主体,包含声音艺术展览“分响艺术”、资料中心“分响档案”、儿童项目“音速童年”、

  • 专栏 COLUMNS 2021.02.24

    多余的自由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个人都认为黄小鹏最适合的是在大学教书,但广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12还是2013年,学校把他开除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小鹏属于外籍老师,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这件事对他来说算是个打击。他在教育里有成就感和乐趣,而且他很爱广州这个地方。他也确实能影响到年轻人。

    我在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已经想退学了,小鹏来了才继续下去的。我

  • 专栏 COLUMNS 2021.02.16

    代谢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 专栏 COLUMNS 2020.10.29

    发生两次的历史

    陈玺安

    在《杜尚之后的康德》(Kant After Duchamp,1993)中,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 新闻 NEWS 2019.09.27

    北京箭厂空间将于九月底关闭

    9月27日,北京箭厂空间团队(何颖宜、王卫、姚嘉善)在公众号发布告别信,宣布箭厂空间将在持续运营十一年半后,于2019年9月底关闭。

    信中写道:“我们始终知道箭厂存在的脆弱性,包括曾经面临的因街区日益中产化而节节攀升的租金,以及当下令人倍感沮丧的‘胡同治理改造’政策实施,都会使现有的展览模式难以为继。箭厂空间始终高度依赖于其即时环境,

  • 专栏 COLUMNS 2019.08.27

    在北京

    李佳

    几周前,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则消息迅速刷屏:佩斯北京宣布关闭其位于798艺术区的展览空间。7月8日《Artnews》的一则采访里,佩斯画廊的创始人Arne

  • 专栏 COLUMNS 2019.03.16

    错位的身体:在城市建筑与艺术的交汇处

    安静(Lee Ambrozy)

    新的空间实验浪潮正在当代艺术、建筑和日常经验的交汇处涌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巨型城市”的艺术家将居住在都市飞地的心理和生活现实转化为艺术。虽然在装置艺术这一媒介中,空间处理似乎是意料之中,但中国巨型城市的各种条件促成了一条有趣的进化轨迹。本文将讨论近年发生在北京的三场展览和一个项目,建筑、空间、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既存的材料或条件在其中均被作为商品处理。此处的空间是从最宽泛的列斐伏尔意义上来理解的——从有机都市到基建空间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5.26

    李景湖

    杨北辰

    李景湖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广东东莞,其最新个展“久别重逢”呈现了艺术家近期创作的系列装置与绘画作品。展览中,李景湖充分回应了珠三角地区特殊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在将“现成品”概念本土化的同时,不断延展自身对于物件及其与人的情感关联的思考。在这篇访谈中,他深入解读了本次个展,并分享了东莞独立艺术空间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石米空间”创建以来的经验。本次展览将在东莞会合点当代艺术空间持续到6月23日。

  • 专栏 COLUMNS 2018.02.14

    鲁明军:2017年最佳展览

    鲁明军

    2017,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十九大开幕前夕,北京市政府全面铺开胡同整治行动,几乎所有沿街开放的营业机构都被强行关停和封门,位于箭厂胡同的五金咖啡书店也未能幸免,旁边的非盈利艺术机构箭厂空间则碰巧因为有正在实施的杨振中个人项目《栅栏》“掩护”,而幸运地“躲过一劫”。《栅栏》也因此被赋予了另一层现实意涵。杨振中原本探讨的是观看与权力这一经典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12.01

    回不去的北京

    缪子衿

    11月8日一下飞机,我就拖着行李箱直接去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赶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重置时间”论坛最后一场对谈—“重塑机构现实”。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跨学科文化发展部主任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作为对谈主持,邀请4位嘉宾质疑“机构”这一概念,在回溯它所发挥的传统功能的同时,反思机构在技术加速革新的当下能够起到的作用。奥地利哲学家阿尔曼·阿瓦尼斯安(Armen

  • 杂志 PRINT 2017年12月

    2017年年度最佳

    刘秀仪 | Venus Lau

    1 “鬼怪与幽灵——历史的影子”(Ghosts and Spectres——Shadows of History),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Ute Meta Bauer和Khim Ong策展.

    鬼魂常用以比喻无人谈及或哀悼的历史创伤。展览中的作品用此手法指向亚洲战后历史的内伤,表述这些记忆中的幽灵。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 新闻 NEWS 2017.08.05

    北京开展开墙打洞治理,艺术家空间被封堵

    7月31日,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张题为“守护五金”的海报,暗示艺术家经营的空间五金可能即将消失。据悉,五金和附近的箭厂空间于今年7月初收到通知,示意自通知当日起,随时可能对已开墙打洞的门户进行“严厉查处”。8月2日,一些工人来到现场对五金进行砌墙堵门,并于当日完成了封堵。位于同一条胡同的箭厂空间正在展示杨振中的场地特定项目“栅栏”。

    箭厂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7.24

    王卫与高倩彤​:逼真主义者的灵感

    姚梦溪

    通常,模仿的较高水平被称为“逼真”;相对的,模仿结果是参照对象的“失真”呈现。由胶片、低码率数字录像到高清记录、虚拟现实,技术帮助我们留住越加清晰的世界镜像。就“观-感”体验而言,对象和效仿图像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为了让被模拟的图像接近客观对象,“逼真”被视为唯一的途径,犹如在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寻求技术支持的技术乐观主义。相反,展览“逼真主义者的灵感”里的“灵感”即艺术家的方法,是逼真走向不真实的过程。两位艺术家把数字图像进一步拆解成“失真”的画面,形成一片断裂带,以暂停和回望开启之前被忽视的通道。艺术家对已成为套路和意识形态的真实进行揭示,这个揭示过程就是用自己的编码来戳破景观-真实的编码方式。也许,用“反逼真主义者”来形容他们更加恰当。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8

    秀中之秀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这个房间里的人比德州马尔法整个镇的人都多。不过——差不多一样国际化,”齐纳提基金会(Chinati Foundation)总监Jenny Moore跟看起来心情不错的Jay Jopling开玩笑说。

    周一晚上,我们聚在西营盘的巴厘岛风格餐吧Potato Head,庆祝Theaster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6.15

    不止于风景

    杨北辰

    从上海去南京的途中,夜晚和薄雾同时随高速路延伸,水汽被体量不同的车辆冲散时留下各异的氲痕。穿行在这中国最富庶的区域,“风景”几乎是看不见的,倒不是因为黑暗,而是你只能看到一座接一座的城市在车窗旁呼啸而过: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镇江。路网将这些名字中都充满风景的城市串联起来,发达的城市带与交通体系却令人无法察觉她们之间的边界与差异——有时你甚至会认为自己并没有移动,而只是无缘故的滞留在上海的某处远郊。和开车的艺术家李竞雄谈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话题,在三百多公里的旅途中这是抵挡困倦的唯一方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5.24

    王卫:王卫的客人

    韩见

    “王卫的客人”是元画廊转型META项目空间后的首次公开展览。空间位于上海市中心一处带院落的老洋房一层,周围街坊好奇而警惕,邻里间少有秘密可言。与王卫自己的箭厂空间相似,这里也天然存在着他一直很感兴趣的互相观望的情形。通过向院落中塞入一个等比例复制的、略有倾斜的治安岗亭的空壳,王卫在已有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上又叠加了一层不同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构建了一个矛盾而相对复杂的现场。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3.30

    中心和边缘

    郭娟

    三月末,香港,很多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不常碰面的人都会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现场遭遇,但也难以展开什么太过深入的交流。在艺术界,极少碰到人宣称自己热爱博览会,无论真假,表情里似乎总带有一种“不得不来”的无奈,或是“顺便看看”的置身事外,但另一方面,你又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可不来”的诱惑力——既因为博览会是整个艺术系统的重要一环,也因为这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即便没有销售的压力或者展览、讲座等等的任务在身,错过也似乎是种“渎职”。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19

    流动客栈

    刘倩兮

    温暖如春却暴雨连连的周日,从潮湿污浊的下东区地铁站出来,沿着嘈杂的德兰西(Delancy)大街一路向西,拐进也许是曼哈顿最后一块极具诱惑并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风水宝地”。上世纪80年代,相对便宜的房租让一大批画廊与画商瞄准了当时还是贫穷混乱代名词的下东区,而如今,城市中产化的步伐向南渗透,冲破德兰西大街,盘踞在中国城的核心区域。显然,菜市场、锅贴店和街心公园的广场舞没能阻挡住新一轮的割据。而比尔·维奥拉(Bill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6.04

    刘茵

    贺潇

    艺术家刘茵近期在箭厂空间为期三个月的展览“Publica”中,陆续将平日的时事新闻和娱乐报道的图片进行了“卡通般”的再创作, 将那些“成人”语境的话题给予“幼稚”的解读。 这篇访谈中,刘茵对这一系列作品创作做出了阐述, 同时也对其经常运用的冷幽默与自身创作的角度予以更深入的分解。

    我平常无聊的时候,会看看手机新闻的图。我现在生活中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