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王卫

张培力,《箭厂胡同38号》, 2010。

位于箭厂胡同的箭厂空间自2008年3月成立以来已历时五年的时间。作为在中国践行替代性空间最早的案例之一,其运行过的项目与积累的经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难能可贵。在此,我们特别邀请作为箭厂运营者之一的艺术家王卫,回顾箭厂五年的“历史”以及他对于箭厂模式的理解。

箭厂五年了,确实有些感慨。感觉时间过的好快,回想起来,有些事情历历在目似在昨日,但有些事情也已开始慢慢变的模糊不清。2008年3月16日,我,翁维,何颖宜(Rania.Ho),姚嘉善(Pauline.Yao)以每月1800元的租金租下了箭厂胡同中的这个15平米的门脸房,简单装修后将它变为了一个展示空间,当时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它会一直存在这么久,目前看来应该也还能存在一段时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最大愿望也还是不想将它变成一种机构化的样子,我们还是希望保持一种随时可以关门走人的状态,这种低调的灵活性对我们至关重要,也是我们认为这件事情的价值所在。当然,现在知道我们的人是越来越多,问我们做什么生意的邻居已然越来越少,五年间我们在这里做了26个展览项目,有40多位艺术家展出了他们的作品。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帮助过我们的朋友,确实是他们的无私帮助与慷慨解囊使箭厂生存了五年,我们被他们所鼓舞,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使我们感到这真正是一件值得坚持下去的事情。

这几天因为某些原因翻看了一下箭厂五年前的照片,发现那时的箭厂胡同显得非常整洁与安静,想那是因为在奥运会前,所有的老城胡同都被粉刷一新的原故吧。五年来箭厂胡同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五道营和国子监街已完全被酒吧咖啡与时尚店所占领,胡同里的居民也开始使用各种方式设置地锁为自己抢占车位。箭厂胡同的两头已经开始出现了西餐厅与时装店,但我们的饼店和菜店还在,涨到每月2600元的房租也还在能够承受的范围,翁维在箭厂成立一年后因个人原因退出现在搬到了纽约,姚嘉善因为工作原因搬到了香港,但她还会和箭厂在一起。今年我们会和广州的观察社有一些互动,我们的理念十分相似,刚好又得到了纽约基金会的赞助,他们上次给我们的钱刚好用来出版了三年书,我们今年也想邀请两位日本艺术家和一位台湾艺术家来做项目,这笔钱的到来刚好使一切变得可行起来。

关于项目,我们一般是主动邀请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艺术家,看看他们是不是有兴趣为箭厂构思一件作品,我发现大部分商业画廊在解释他们如何选择艺术家时也作相似的回答。在和一些艺术家描述箭厂的时候,我比较喜欢说你就当是在街头做了一件作品,但我发现还是有艺术家一直到布展时才明白箭厂其实大部分时间是锁着门的,这里大多数的观众实际上就是路过时地匆匆一瞥,空间固定的“工作人员”是两个开关定时器,工作时间一般为早上10点到夜里10点。除了邀请艺术家在地创作外,我们自己也策划了一些展览项目,象“治安宣传片”“箭厂收藏展”“移动市集”“箭厂西饼屋”,这些项目有针对性的与周边环境和艺术系统内部进行了某种互动,所以整体上我们还是不断地在以不同的方式尝试着这样一个空间的多种可能性。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