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端

  • 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

    由巫鸿联合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中国、韩国、南亚及东南亚艺术部总监利特尔(Stephen Little)与中国和韩国艺术策展助理林瑞娜(Susanna Ferrell)(后者也是墨斋画廊艺术总监林似竹的女儿)策划的“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汇集了包括彭禹、胡晓媛、马秋莎、蔡国强、展望、王晋在内的21位艺术家(其中15位是50岁以上,16位是男性)从1989年至今30年的35件作品,是洛杉矶首场中国当代艺术大型展览。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已经进入艺术史的经典之作,比如尹秀珍将北京胡同老房拆迁后留下的大量瓦片与在现场拍摄的一组黑白照片相结合的装置《变化》(1997),林天苗2000年用白色棉线和布创作的《白日梦》,以及顾德新把废弃塑料熔化之后再重新组建的装置《无题》(1989)。

    巫鸿拒绝把这些作品用概念艺术等现有词汇概括。正如当年高名潞发明“公寓艺术”一样,巫鸿希望以这些艺术家的实践为案例和论据,来阐释他发明的“材质艺术”一词。所谓“材质艺术”,是指那些“目的在于让‘物质’成为哲学、政治、社会学、情感以及美学表达主要载体的艺术作品……(以期)实现两个目标:推翻既定的艺术形式,以及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通过强调作品中材料——丝袜、绡、蚕茧、香灰、塑料等——的“非传统”特性,策展人试图重新构建“材质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地位,“发现”和“诠释”一个重要的“非西方”艺术现象。

    这个

  • 采访 INTERVIEWS 2019.02.23

    张如怡

    张如怡在洛杉矶 François Ghebaly 画廊的个展“盆栽”临时占据了建筑师François Perrin设计的员工办公室:一个在一千多平方米的庞大画廊空间里用半透明工业塑料纤维板和原始木材框架靠窗搭建的裸露式小型屋中屋。艺术家用两周时间在屋中砌了白墙,遮住原有的窗户和塑料纤维板。嵌有雪白反光瓷砖,同时如同建筑设计图纸一样带有网格的内墙面成为展览的支撑背景,而外墙原本的木结构框架则被保留下来。本文中,艺术家讲述了此次根据特定场域对空间进行的翻译和编辑。展览将持续到3月10日。

    这次展览围绕建筑中的柱形结构和我用混凝土翻制的柱状仙人掌(cereus) 之间在工业化语境下的呼应展开。“盆栽”在中文语境里指普通家庭在泥瓦、塑料花盆内栽种的植株,往往不精致加工,即保留原生态又有观赏价值。这个思路跟Perrin的建筑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想用盆栽做比喻来把内部细节放大夸张,同时把外部世界的景观浓缩,以此探讨当下人和社会现实、自然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展览的英文题目“Bonsai”取自日语,原本的语义更趋向于精心设计、刻意模仿山水园林的“盆景”之意。

    François

  • 赵洋个展

    赵洋的个展一共展出了三十多幅怪异但极富寓言色彩的人物肖像和风景画,神秘人物经过简化的轮廓多次出现在其中不少画作中。这些作品的主题似乎取材自神话故事和浪漫主义文学,但其具体指涉并未言明,只有艺术家自己知道。递归的主题,包括时常出现的镜像对称,显示出赵洋对左右对称作为一种二元象征分类的表现的好奇。这一点在《间隙》(2015)中体现得尤为明确,该作品是艺术家对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名作《吕根岛的白垩悬崖》(1818)里精神深渊的一次细致解读。

    每幅画在动笔之初,赵洋都会在空白的画布前耐心等待,有时一等就是几天,直到灵感浮现。这时,他会在不打底稿的情况下直接进入创作,尝试传达出他此刻的情绪以及一种对自然和超意识崇敬的体验。比如,在《蓝色》(2015)中,他首先用简单的线条迅速勾勒出山峦的轮廓,然后才向画面的不同部分添加美人鱼、大海和天空等元素。他兴奋但流畅的笔触四处跳跃舞蹈,创造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张力,而直线与曲线的平衡互补更让这种张力呼之欲出。赵洋的作品混合了丙烯画的干脆与油画的柔软,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独特的美学范式:对视觉不稳定性的偏好以及对对自然和超意识的崇敬。从作品对线条的强调和简化的构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水墨画训练对赵洋的影响,画中蓝、绿、褐、红的颜色搭配也是青绿山水画的典型特征。赵洋用颜色不是来再现面向固定光源的渐变色彩,而是暗示自身的感性和世界观,一如过去的文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