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 不属于自己的房间

    展览主题“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透露出至少两点信息:空间及权属(权利)。这倒暗合近年来北京艺术区拆迁对艺术家创作带来影响的现实问题,当然这是社会学层面的解读;单纯就展览本身而言,诸多个性鲜明的年轻艺术家共处一室展陈作品,界限模糊、凌乱杂陈的摆放方式更突显了空间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丰富而有活力的展览,立场和态度都很鲜明:面对当下艺术的商业化,希望坚守一种思考和讨论问题的价值底线。同时,这也诱使艺术家去思考分享自己对私密空间及公共空间的看法,比如高洁的《解构No.11“艺术家工作室”》是一组形式颇为精巧的小型装置。小木箱内的微缩模型呈现了一个看似常规的艺术家工作室场景,但由于屋内正在发生的性行为,以及非常规的放置角度,使得观者被置于窥视的位置,同时观者的眼神、表情甚至脚步移动,也在浑然不觉中被隐藏的摄像头尽收“眼”底,并放大投射在隔断后面的展厅墙上,被其他观者一览无余,呈现出窥视与被窥视之间的微妙关系。

    孙少坤的行为录像作品《端倪之间》,用快递中常用的防震充气袋将自己的工作室填满,简单不过的日常活动,在无数充气袋的阻碍之下变得凝滞而延宕,突显出私人空间的逼仄压抑。作品以艺术家挥舞刀锥奋力刺破所有充气袋告终,破坏过程暴力又有种淋漓的快感,和艺术家纤细的女性身影形成充满张力的反差。

    部分艺术家还探讨了展览体制本身空间的问题,比如艺术家何迟辟出工作室中一间房间作为画廊,自己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