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Wakeling

  • 当代世界:印度尼西亚

    这场全面梳理印度尼西亚当代艺术的展览以该国艺术界核心人物Tisna Sanjaya的作品《艺术作为有净化作用的对话》(Art as Purifying Dialogue, 2019)开场:一艘科拉科拉船(秋千船)固定于一个定制平台上,船两端各插一面旗帜,根据艺术家的描述,两面旗帜分别象征两种相反的意识形态——“哈里发制度”(khilafah)和“建国五项原则”(pancasila)。通往平台的三级台阶上分别写着伦理、教育学、美学,邀请客人上台就选定的话题发表演讲。开幕当晚,艺术家 James Tylor从原住民视角与大家分享了殖民主义对澳洲环境的影响,而Sanjaya当场用白色颜料在平台上做起了记录。

    在《虚空交易》(Transaction of hollows, 2016)长达四个小时的表演中,Melati Suryodarmo拾起一个小房间里的箭矢,依次射出。随着她举起弓箭,开始瞄准,她周围的观众也跟着移动到她的身后或身旁,离弦的箭射中白墙,让整个空间都充满回响。展厅里循环播放着该作品第一次在瑞典表演时留下的现场录像,十四分钟的影像让回响经久不绝。尽管Suryodarmo接受的是欧洲和日本的表演艺术训练,此次展览把她作品里的爪哇元素提取出来了。其内含的危险与风险——对于艺术家,也对于观众——令人想到印尼和澳大利亚近年来紧张的外交舞蹈。

    而画家 Zico

  • 妻有物语

    妻有是日本东北的一个偏远之地,川端康成1948年的小说《雪国》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半个多世纪过去,文明的脚步在此蹒跚前行,虽然已经通了公路和火车,但此地却依然保持着近乎与世隔绝的宁静。荣荣和映里在当地拍摄的黑白照片,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川端康成笔下的幽静之境。2001年,荣荣和映里拍摄的“富士山”系列,在这座象征着日本民族的山下,二人表达着对彼此浓浓的爱意,多年来,这对伴侣在摄影上一直相互支持,2007年,他们在北京创办了国内首家摄影艺术机构三影堂。此次展览的一些照片是受2012年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委托所做,首次在东京亮相。

    二人仍然是摄影的主角,“妻有物语”(2012)系列中最动人的图片展现的是作为艺术家的父母(他们育有三个孩子)。在一张图片中,荣荣领着儿子的手,他们看着一片如画般的稻田。另一张里,裸体的妈妈和孩子望着窗外的雪野。在《妻有物语,no. 2-5》(2012)中,两个人在白雪覆盖的森林中紧密地靠在一起(可能是艺术家或是孩子),脸庞被传统的蒲草帽遮住了。

    “妻有物语”里,艺术家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的爱,在一片白雪覆盖的农田和森林中传递着。在家、房屋和大自然中,美被发现。艺术家二人全然相信,他们的生活是和艺术分不开的,而在“妻有物语”里,他们的艺术又无法和他们所敬畏的大自然分开。

    #translated#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