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伍德 | Catherine Wood

  • 杰夫·昆斯和蒂诺·赛格尔

    2008年剩下的几个月里,大家都被经济形势弄得人心惶惶的,而此时,在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宫殿,两位当代艺术家却分别举办了两场展览,这番举动,似乎和当时的大环境很不协调。两场展览,一个是在巴黎外的凡尔赛宫的杰夫·昆斯展,一个是在米兰的瑞雷尔山庄(Villa Reale)的蒂诺·赛格尔(Tino Sehgal)展。艺术家的作品被安放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内,周围陈列的是古典雕塑,老家具,油画,富丽的挂毯等等彰显贵族权力的各种摆设。在昆斯被神化的履历表中,他曾做过华尔街的交易人,80年代变成纽约艺术界的偶像级人物,自称对唯物主义有着“超凡的”的热爱,他似乎比赛格尔更适合这样华丽的场所,而赛格尔,从2001年开始,就以激进的非物质化的创作而广为人知,这一创作是早期参与欧洲当代舞蹈界演变而成的。其实,将不同的二者放在一起比较似乎不太容易。但两场展览还是映射出一些有趣的共性。

    还是先从昆斯开始吧。凡尔赛宫做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行宫而被人知,从1682年到1715年, 他一直居住在那里,几十年后,这里据说成为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的纵欲作乐之地。整个布局,宫殿,花园,大客厅,散步之地,大厅,无不体现了宫廷生活的精致考究。而皇家艺术收藏也都是依照这种宏大的规划而布置安排的,大理石镶嵌的图案,雕琢的花纹,丝制的墙纸,烛台吊灯,绘画雕塑都成为这种象征性的规划中的一部分。人们认为,凡尔赛宫不应仅仅做为历史的“遗迹”而“不朽”,它更应该与当代的生活发生关联,进行对话(实际上,自从2004年开始,在凡尔赛宫每年都举行一场当代艺术群展,但本次展览是在此举行的首次个展)。受到这种想法的鼓舞,策展人Lauren

  • 2009年度十佳

    1、“琳达•班格里斯和罗伯特•莫里斯:1973-74”(“Lynda Benglis/ Robert Morris:1973-74”)(Susan Inglett画廊,纽约)

    想必你和我一样,对置于展览中心区的这两张图像着迷已久吧:莫里斯浑身肌肉喷张、头戴钢盔、身披锁链;班格里斯头戴太阳镜,用自己曾在反形式作品中用过的那种橡胶制作了一个假阳具拿在手上。但是,大卫•普拉茨克(David Platzker)用他在策展-归档项目“特别物件”(Special Object)中收集到的各种零碎、照片、素描和雕塑明确告诉我们,这两幅肆无忌惮的艺术家肖像背后隐藏的内涵远为丰富。(感兴趣的人可以找来2007年6月号的《艺术公报》[Art Bulletin]读一读朱丽亚•布赖恩•威尔森[Julia Bryan-Wilson]详述莫里斯如何处理性别和艺术劳动主题的评论文章。)班格里斯和莫里斯两人抢在图像世代和杰夫•昆斯“日常”广告问世之前,巧妙地利用媒体介入评论语境(以及本杂志的付费广告页),使艺术界的整体态度为之一变。

    2、麦克尔•克拉克剧团:《临兮、存兮、逝兮》(Michael Clark Company, Come, Been and Gone)(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麦克尔•克拉克在2007年的《斯特拉文斯基项目》(Stravin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