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
近日,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在高古轩全球各地的画廊同步展出。周三在二十一街的画廊特别为媒体举办了预展,这些圆点系列,画尽了各种各样的圆点,尺寸上从微小到最大,无所不包。此番“策展构思”(十一个场所的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不同的概念)巧妙地突出了这家大画廊的求变尝试,在全球化和重复性的环境下,寻求所谓的本土特色和特立独行。在纽约,展览被打造为 “达明•赫斯特全部的圆点画 1986-2011”(“Damien Hirst the Complete Spot Paintings 1986–2011”)。这也许是一项营销策略,也许不是(我猜他们一次只卖一张),但是却忽略了真正的关键所在,即个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体现在不同尺寸、色彩和日期的艺术作品之间,而是在个人——艺术家和社会之间的冲突。冰冷如洞穴般的展厅里,从尺寸到规模都夸张地变化着,但却显得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满幅抽象贫于变化。就如格林伯格所推崇的画作那样,他认为,中心、边缘、图底关系的缺乏象征了资本主义过度的物质性。这种“多音部”的艺术是对彻底民主或彻底交流的幻想,一切在于观者的看法。从四十年代起,水平和满幅的比喻变得更加令人关注,从格林伯格到德勒兹(Deleuze),再到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抽象将其本身、市场,和物质性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依旧自然而然地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倘若你愿意花时间认真审视波洛克、斯特拉、里希特,和赫斯特的画,就会发现,没有一件是荒诞,甚至是虚无的。否则,这些遍布博物馆、收藏和艺术场所的画就成了跨国资本家、发烧友们极佳的中性背景。赫斯特欣赏暗淡与暗哑之间的摩擦,将富有表现性的材料还原为最基本的化合物;他的满幅绘画充满了德波(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