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丹的艺术
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美琪大饭店的国际会议中心,越战正式宣告结束。在宽敞的会议大厅里,美国、北越、南越和越共代表签署了《巴黎和约》。身着黑色正装的政客们表情肃穆,沉默地完成了这一程序,《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说起当时的气氛“如窗外巴黎的天空一般阴郁”。人们之所以有如此心境,是因为大家对于和平是否可以保持下去,持普遍怀疑的态度。当然,实际情况也确实未遂人愿。
会谈结束后,三十多年来,会议中心几乎原样未动。去年,这里终于关闭了两个月进行装修,这一次,艺术家傅丹(Danh Vo)设法借出了三个枝形吊灯,用于自己的作品,将它们称作是对一场历史事件“无声的见证者”,而这场事件并不是结束,却是“一场左右了东南亚百万人性命的悲剧的开始”。第一件吊灯,他于五月份在巴黎的Kadist艺术基金中展出。另外一件于秋天在柏林的汉堡火车站展出。最为突出的,是那件去年夏天在巴塞尔美术馆的展览中展出的那只,它从一间空屋的拱形天花板上垂了下来,产生的模糊性比任何历史性的总结都要浓厚。外面些微的阳光照进了画廊,这个没有点亮的吊灯黯淡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却照亮了一场充满古旧珍品的展览----里面有十九世纪的摄影图片,几圈毛发,一些植物墙纸等。这些物品分布在三个展厅里,傅丹由此创造了一幅神秘而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活体画,引发却又阻挠了叙述的冲动。
展览的清单,揭开了这些物品内在的复杂联系,它与普通的清单一样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