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伊宁

  • 南行觅迹

    近年来香港对东南亚艺术的热情不减,很多机构都将探索的目光投向这个与香港联系密切却鲜为大众深入了解的地区。“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的定位非常谨慎,并不试图推敲这个地缘概念的合理性或对东南亚进行全面论述,而是从博物馆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这三类馆藏中选出六十五件相关的藏品,根据“在地脉络”、“国家与政权”及“跨国流动”这三个主题呈现东南亚的多元性。

    “在地脉络”中,策展团队挑选了柬埔寨艺术家Sopheap Pich的《复合物》(2011)局部,围绕展厅的结构柱重组,以几何形状的大型竹藤制装置比喻城市景观,并呼应附近的越南竹制建筑模型和东南亚各地的高楼图纸,以艺术家和建筑师如何活用当地物料点题。“国家与政权”中的视觉艺术作品《腹地:海峡(石油洞穴)》(2013)和《流泻线条》(2011)分别聚焦新加坡的商用地下储藏库和城市排水系统,与关于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前后建筑的文献形成地下与地上、“黑暗”与“光荣”的对照,从多角度揭示近几十年国家机器对环境的全方位改造。

    不过总的来说,“在地脉络”和“国家与政权”这两个部分主题较为笼统,再加上建筑草图和文献比重大且难理解而略显沉闷。略感拥挤的空间中充满微观张力的作品反而易被忽视。比如摆放在展厅一侧地面的《社会雕塑项目03》(2015),看似只是纸张和塑料袋包着一堆砖头,上面用泰文写着“行车通道请勿阻塞”,其实是艺术家Pratch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