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不是玛莉看见的未来

DJ Katrina. “立方论坛音乐祭─声波萨满”,2022年12月8日,The Wall,台北. 图片:立方计划空间;摄影:林轩朗.

半年多前遇到立方计划空间的罗悦全(Jeph)跟郑慧华(Amy)寒暄时,随口问了一下他们最近在忙什么。Jeph难掩兴奋却又一如以往恳切地说:“我们今年要办音乐祭,记得把时间留下来。”我对音乐祭说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感,也从来没有立下类似人生必追一次Fiji Rock这类的愿望。不过对于立方空间要办音乐祭还是好奇大过于一切。后来在Podcast听到,Jeph和Amy年轻时受到实验音乐场景的启发,尽管那时候的创作者不以此类型自居,场地的选择、观众的加入都相当的随性。这种自由与共同聆听的经验奠定了立方空间后来专注声音艺术的基础,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

随着时间渐渐接近,名单也逐渐公布。原本三天的规划变成了四天,同时使用了四个属性相当不同的场地:曾经是独立音乐乐团活跃场景的The Wall,拥有49.4声道设置的C-Lab台湾声响实验室,主理人也相当支持艺术展演的恒成纸业空间,以及曾经是小剧场时期重要场地的牯岭街小剧场。大部分名单都是台湾观众不会太陌生的名字,林强、雷光夏是跨越世代的文艺青年聆听指标;落差草原、王榆钧时不时地出现在视觉艺术家的作品中;埃及的Hassan Khan跟新加坡天文台乐队的袁志伟都是2020年Jeph在台北当代美术馆展出的“声经络”合作者。而视觉艺术圈最为熟悉的名字像是张纹瑄或是李杰与Candybird 的合作,采用的是演说表演的形式。不过相对于近期台湾的艺术类型演出的定价,单场要价台币1600的门票还是让许多愿意自掏腰包的观众却步。

天文台乐团的表演. “立方论坛音乐祭─声波萨满”,2022年12月8日,The Wall,台北. 图片:立方计划空间;摄影:林轩朗.

“声波萨满”第一晚在台湾老牌的音乐演出空间The Wall展开,距离立方位于公馆的空间只有五分钟的脚程,像是个宣示性的开始。演出前台北下起大雨,一群年轻人在The Wall门口抽烟嬉笑,就像是个有乐团演出的寻常周末夜。不过The Wall这几年一直爆出财务不稳定的消息,就连不是那么追团的我,都觉得The Wall如果真的关闭,好像台北的魅力也永远少了一些什么一样。

表演正式开始前,招呼大家尽快进场的是Amy,感觉得出来整个立方的员工都为了这场活动忙翻了。几乎半个台北艺术圈的人都出现了,看得出Jeph与Amy的好人缘,这届台湾双年展的策展人徐文瑞与协同策展人张懿文、下届台北双年展的策展人周安曼、打开当代的罗仕东、台湾数位艺术基金会的艺术总监王柏伟、C-Lab的总监吴达坤都前来捧场。第一个登场的新加坡天文台乐团目前组合是三位成员,也是在团内最久的王璎璎、达哈玛与袁志伟。作为一个成军已经20年的老牌乐团,天文台不是流行音乐想像的那种乐团,每次推出专辑总是进行不同的声音实验,实验风格也实验表演。他们带来了基于甫发行的新专辑《Demon State》的表演。使用印尼传统音乐Gamelan铜鼓堆迭出来的节奏错落有致,而在表演的后半段,混入了人声经由回授反复着禁锢的思考、抵抗、奋斗等单字。我,或是大部分的观众,不由自主地又会联想这是不是对新加坡政治现状的批判。不过或许不必太由理性的头脑分析,音乐祭毕竟不是挑战脑力的当代艺术展览。但没想到接在天文台乐团后的换场音乐,竟然是Of Monsters And Men的 《Little Talks》,曲风剧烈切换。

天文台乐团的达哈玛. “立方论坛音乐祭─声波萨满”,2022年12月8日,The Wall,台北. 图片:立方计划空间;摄影:林轩朗.

我本来期待第二个登场的Hassan Khan会不会出乎意料地带来一个搭配嘻哈节奏的演说表演(果然又是视觉艺术本位的老毛病),因为他在表演前认真地讲解了作品制作的过程:“过去几年我们受够了男性顿挫发出的声音……这是一个由演算法组合出的嘻哈。”就像是个开幕认真介绍自己作品的艺术家。《无穷尽的嘻哈曲!现场版》用演算法组合艺术家事先制作好的音乐片段,号称绝不重复。嘻哈唤醒身体感的魔力果然让更多的人忍不住跟着音乐摇摆,即便这嘻哈几乎不太可能被事先听过,看来声音艺术对于被AI取代的焦虑没有视觉艺术这么强烈。我试图寻找一起嗨的朋友,但又贪图着音控台前的C位音场而不肯移动,福耳摩沙音响系统的Sub从两边强力放送,直达内脏。果然,换场时有朋友跑来告诉我,刚刚学者许煜在第一排表现得非常享受。而换到DJ Sniff时,他在台上恣性随意又沉浸的样子,音乐的节奏与音色变化相当丰富,有鼓点声、也有打击乐器声,加上他的招牌黑胶唱盘。不过观众还是相对冷静,大多数还是静静看着。一直到社会交流电死舞乐团,成员之一倍帝爱波化身妖娇的蛇姬加上充满鳞片感的视觉投影,终于有观众纵情狂舞。

换场时,我询问了旁边的朋友,等等的dINO是向年初过世,见证了台湾实验音乐不同阶段同时也是实践者DINO致敬的场次吗?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不是。结果音乐下来时,才发现是另外一个DJ dINO。而许多观众在社会交流电死舞乐团后就离开,或许是因为明天要继续进机构上班,或许是对非视觉艺术圈的表演者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我留到最后一位DJ Katrina,想起前阵子看的关于DJ界女性几乎处于边缘的纪录片,心中默默地替她鼓掌。她的音乐是周末跟三五好友出来喝酒跳舞会相当享受的音乐,不过我还是抵挡不住倦意提前离开。 

Hassan Khan. “立方论坛音乐祭─声波萨满”,2022年12月8日,The Wall,台北. 图片:立方计划空间;摄影:林轩朗.

The Wall的环境与节目,在这四天音乐祭中,应该是最回归音乐聆听本身,没有艺术装置(不过福耳摩沙音响系统倒是做得蛮有装置感),没有太多其他热闹的周边活动。在另一独立音乐场景海边的卡夫卡也传出因为都市更新要结束营业的当下,The Wall就几乎成为台北仅存的空间。能在这里多看一场表演,就也多留下一点回忆。我已经快想不起来单纯为了看团而来The Wall看表演是什么时候了,可能是快十年前独立乐团先知玛莉(Mary See the Future)。但是这十年对于音乐界来说,独立乐团一词已不再有意义。九零年代以降的各种科技技术发展,改变最大的不仅仅是流行音乐,关于聆听与制造声音的一切也都不再相同。与以往参加现场演出的体验比起来,各种摄影器材更为入侵观众的视线。终究讲究现场体验音乐祭还是需要留下影像作为发生的见证,制造出各种更为诱人的影像来观看(或是观看加聆听)。Jeph跟Amy回忆中的声音场景,终究就像是作为这系列计划意象的玛德莲一样,要吃过才能召唤。我记得曾经读过报导,人总是对年轻时听的音乐感到更强烈的连结,我想这是真的!换场音乐《Little Talks》让我抵达了一个表演者无法带我去的地方,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在台前狂舞的年轻人,也会被社会交流电死舞或是天文台乐团的音乐带回这个当下。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