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艾未未——别告诉我 [纽约]

左图:艺术家艾未未和画廊家Mary Boone。右图:艺术家刘晓东

就在上周六艾未未在Mary Boone画廊的展览开幕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好奇究竟哪些人会出现在开幕展上。我个人倒是希望他能带一批中国同胞过来,就如2007年他做的纪录片那样。也许他让他们挤在画廊前台后面的狭小空间里,或者画廊架子上的目录间,谁知道呢?虽然来道贺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跟中国和中国海外的艺术有瓜葛。但事实并非我所猜测的这般。实际上很多出席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艾未未的影响。比如正在门口吸烟的张洹,戴着帽子,一副不恭的嘻哈男生的行头。如果Marina Abramovic称她自己为“行为艺术的祖母”,那么讲到艾未未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他可能也会获得类似的头衔。

左图:艺术家张洹。右图:Laurie Anderson, 音乐家Lou Reed,和建筑师Steven Holl。

“我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回到了中国,”我到达后不久,崔斐,这位在纽约的艺术家看着她的同胞——那些汇集在门口的中国海外艺术家们,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为什么呢?” 因为在那里更廉价。有更多的机会。在纽约,除非你是徐冰或者蔡国强。而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被忽视。” 随后,我们从角落来到了主厅,看到了艾未未具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在室内中心的位置摆放:红色的多层枝形吊灯出现在我们眼前-形式上他之前已经尝试过-这次的作品是侧躺着,与一个卧着的羊角很相像。铜制的箍形成支架,灯泡攀附在上,一排排朱红色的珠子缠绕。如此构成这个二层高的装置。

“早上这儿四处都是珠子,” 画廊负责人Ron Warren感叹到。“我一整天都在捡珠子,清理角落。这些珠子甚至都跑到洗手间了,天知道都滚在哪儿。”据画廊合伙人James Salomon讲,至少有25人四天中每天工作16个钟头,准备装置作品,手穿珠子,做成这个吊灯。这过程中,还有一个抗议般的小插曲。第二日,在画廊每日所点外卖Bottino意式午餐中,北京的团队这边不禁请求:“能吃中国饭么?” 在切尔西历史上,这次布展的过程可不会成为一件易事被记载。

左图:策展人Karen Smith。右图:doArt画廊的Mia Jin,路青和《Brooklyn Rail》出版人Phong Bui。

但作为艾未未的新作在纽约的第一次重要个展,它却值得纪录。艾未未在中国广泛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纽约的逗留(比起那时的纽约和现在,艾承认那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都令这次展览的意义突显。 尽管Boone 自己对次此并未透露出任何信息,但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展览以及Boone画廊非商业区的那家举行的刘小东展的开幕,开启了画廊面向中国当代艺术的势头。而 Boone本人解释说:“我不在乎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我只想展现伟大的艺术家。” Karen Smith,这两次展览的策展人,起先,被要求组织一场群展,但她认为:“还不是时候。很多艺术家不想和别人一起群展。他们的创作很不一样。他们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一块儿分享空间。”

有时他说出一些微妙的话语来,其实并非想给自己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而只是逗个乐子,人们自不必当真。当他让我给他和Boone在他那闪烁的红色吊灯前拍照时,他的照相机调到了黑白。我对此有些不确定。他强调:“我不喜欢各种颜色。不喜欢音乐,不喜欢色彩。”甚至他的名字都很奇怪;也许最好翻译成 Not Yet Not Yet(还没-还没)才契合他的性格——这个名字在中国并不太常见。怎么叫这个名字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即使知道,他也不会透露出个中原因来。“我觉得可能和我父亲经历过的艰苦岁月有关。”他说。

左图:艺术家David Salle和Susan Kappa。右图:纽约中国协会的艺术和文化总监France Pepper。

晚餐中,Warren透露:“他当然保持着神秘性。”在Bottino的这场活动像场令人愉快的聚会,来参加的人还有艺术家Terence Koh(身着有两只熊那么大小的皮衣),北京-纽约策展人唐启凤Sarina Tang, 也是Currents(北京环铁艺术区一家非盈利的艺术音乐机构)的负责人。我问起了艾未未的新项目;因为此前听说,艾未未将和赫尔佐格以及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一起,共同带领100名设计师,在内蒙设计一片全新的住宅区。艾未未认为,对于这个国家的富翁而言,这是一个超现代式的开发,差异性是将其统一起来的元素。“ 如果有三种不同设计,会很诡异。但如果有100种不同设计,一切将会得到很好的统一。”

晚宴渐渐走向尾声,宴后的聊天渐渐代替了觥筹交错。艾未未与 Boone交换了一下眼神,彼此意会了一下,在喧嚣之中很难察觉到二人的这个默契的交流。他们四目交投,举起杯子。很长的一分钟,似乎,彼此对眼前的事实感到陶醉, 这位“ 还没还没 ” Not Yet Not Yet先生在纽约的这一刻终于到来。

左图:Ni Zheng,艺术家喻红和Wang Huiyun。右图:艺术家John Ahearn。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