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布尔乔亚在北京

左:林冠艺术基金会创办人之一严斯•法斯高, 策展人杰瑞•高罗威,创办人之一 路易斯•法斯高女士。右:画廊现场。

路易斯·布尔乔亚的展览终于来中国了。“太低调了,都不知道今天有展”,在草场地碰到几个画廊同行都不清楚今天开展。五点赶到林冠画廊时人还不是很多,一进门就看见身穿民族服饰、曾经在北京策划过一些艺术项目的迈涯(Maya Kóvskaya),自从她去印度之后就没见过,正在惊讶怎么突然在这里碰到,迈涯热情地走来和我们打招呼,说她现在重回北京艺术圈,在林冠艺术基金会工作了。

展厅门口悬挂着布尔乔亚在95岁时创作的双联画《孤身与共处》,也是本次展览的主题。银灰长发的杰瑞•高罗威(Jerry Gorovoy)始终很安静,站在展厅一角,眼神很遥远。迈涯介绍说,杰瑞陪伴了布尔乔亚30多年,一直到她去世;他不仅是她的助手,他们的关系更像亲人。这次展览就是杰瑞策划的,同时他现在也是布尔乔亚信托艺术机构的负责人。

本次一共展出了布尔乔亚的30多件雕塑作品,基本涵盖了她70年的艺术旅程。包括她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带包袱的女人》,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悬挂两面神》、《金丝雀》等作品,也有装置《密室》、软雕塑等;此外,极具布尔乔亚个人标志性的“大蜘蛛”也挺立在展厅中央,虽然空间略显拥挤。一位画廊的熟人说:“没想到他们真的把蜘蛛搬过来了,真是够下本的”;另一个中国的艺术商人念叨着:“这次画廊肯定赚了。”其实这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都不出售,大部分都来自于林冠艺术基金会的收藏以及Hauser&Wirth画廊的借展。

左:艺术家雷震(Margarete Werner), 迈涯, 艺术家戴光郁, 陈庆庆。右:艺术家袁顺。

如此重要的一位艺术家的展览,造访开幕的人却不是很多,令人感到些许意外;展览现场始终很安静,策展人杰瑞与迈涯旷卫一起陪同严斯•法斯高(Jens Faurschou)先生、路易斯女士以及他们的双胞胎儿子缓缓地穿梭在展厅里,认真地看着每件作品。没看到什么年轻艺术家,倒是碰到一些做雕塑、装置的中年艺术家,其中少有女性艺术家,真是没想到。

一向高调时尚的艺术家陈文令谈到布尔乔亚还是很钦佩:“她的创作没有疆界,对材料的应用非常本能直接;她是对所谓雕塑系统秩序的一种破坏,想怎么做怎么做;而且她也很有共享精神,一直在向自己内心挖掘。我觉得她有很强大的内心力量,她肯定是一个跟自己内心对话很丰富的女性艺术大师”。在作品《密室》前碰到艺术家袁顺,他也非常欣赏布尔乔亚作品中散发的自由、没有边界限制以及抵抗的精神。刚回国的艺术家席建军也特意赶来看展,“虽然这次展览的作品比较多,但整体感觉还好”。

终于碰到一位女艺术家陈庆庆,很少在展览开幕见到她,我们便聊了起来。她说:“我其实是很少出来看展览的,一是我自己身体不好,另外我住在宋庄,来一次也很远,但是这个展览我是一定要来看的,因为路易斯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左:艺术家陈文令,林冠画廊前艺术总监旷卫和艺术家席建军。右:艺术家韩冰和友人。

她接着说:“很多男性看女艺术家的作品会带有一种有色眼镜,女性提出的问题很多男性可能会不屑一顾,觉得这是女性主义的艺术,是女人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女艺术家一直以来可能也有一种顾虑,就是担心被别人认为是女权主义艺术家,被边缘化。毕竟作为艺术家,无论男女,还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所以这么看,今天来看展览的男、女艺术家不多也不奇怪,也许他们有这种顾虑和想法,也许这个展览不够‘江湖’,都有可能。”

“其实女性艺术家不一定仅仅表达女性的问题,比如战争问题很多女艺术家也都有关注。最反对战争的是女人,如果男艺术家去表达这个问题就很正常,而对于女性表达就不会这么去看。”

“在今天这个社会,信息这么泛滥,公共话题谁都可以去关注,而一些心理问题往往会被忽视。我觉得路易斯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的艺术家,但是她把个人问题、切身感觉挖掘出来也可以是社会问题,让所有人都能感到共鸣是她所特有的能力。她非常敏感、缜密,作品很有深度,不是很直白地表达出来。经常听到一些男艺术家说女艺术家的作品表达的不清楚,但是他们的作品有时过于简单直接。今天的世界依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像路易斯这样,一个女艺术家能如此准确地去表达很少见。她传达出来的感觉我接住了,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接住。”

左:艺术家黄锐。右:克里斯汀•法斯高(Christian Faurschou),凯伦•瓦卡里(Karen Vaccari), Yitong, Eddie,莱斯利•基恩(Leslie Kenne)。

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对展出的一些雕塑很喜欢,她觉得“这个展览虽然不是一个对布尔乔亚的研究性展览,但展出的作品已让人感到她的聪慧、细腻、耐心和神秘。想起了她那张乳胶阳具的照片,就像她那句话—'人越老越聪明'"。

又转回到展厅门口,发现以前的画廊标牌已换为“林冠艺术基金会”,前林冠画廊艺术总监旷卫在这里工作了五年之后选择离开,将去另一家美术馆任职。提到林冠的转型,他说:“这也是他们多少年做画廊积累的经验。画廊改成基金会,是希望能更专注于收藏吧。做画廊做到最后,东西都留下来了,也许更有意思”。

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林冠画廊自2007年在798开业以来就非常低调,每年展览很少,只展大牌艺术家;藏家主要来自北欧,不面向中国藏家,他们在中国本土的推广和销售应该不太乐观,这一点从林冠艺术基金会(Faurschou Foundation)创办人严斯•法斯高那里也能听得出来:“画廊换成基金会有很多原因。我们2011年创办了这个基金会,布尔乔亚是基金会创立后的第二个展览。我来到北京开画廊,后来意识到作为一家西方的画廊在这里卖艺术是不可能的;但我喜欢在这做展览,既然这样我干嘛不干脆转变呢?不如让我们就变成非盈利吧。我经营画廊已经25年了,看到了艺术世界的很多变化,包括画廊业——比如在很多城市开分画廊,发展得越来愈大等等。你当然可以走那条路,但我觉得如果那么做,你自己可能会与展览、艺术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我只做买卖的事情,其实和艺术就没有那么深的接触了”。问到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他回答得很含蓄“这主要来自我们的收藏和一些收藏家”。林冠艺术基金会未来将专注于收藏,在北京的空间计划每年举办两个展览,而哥本哈根的新空间现在也转为非盈利性质。

对于策展人杰瑞来说,他喜欢布尔乔亚的所有作品,“看她的作品就像看她一生的日记”;对于我们来说,终于能在北京看到布尔乔亚的展览还是很欣慰,向这位对女性灵魂深度挖掘、行无疆界的艺术家致敬。

左:艺术家庆庆和苍鑫。右:MAUS 荟珍屋艺术中心总监奥斯卡•普拉特(Oscar Prat)和居伊•德•拉•格朗德(Guy de la Guerrande).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