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FILM & VIDEO

第三十九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Eric Baudelaire,《LETTERS TO MAX》(视频截图),2014,彩色,有声,103分钟.

不可避免的,关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越来越多的讨论围绕着奥斯卡季影片的抢跑与前哨。电影节一结束,人们便开始猜测获得今年观众选择大奖的影片《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2014)是否会在明年2月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收获奖杯。《模仿游戏》以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Turing)二战中协助军方破解德国情报密码系统“谜”(ENIGMA)的真实事件为主线展开。战后,图灵因同性恋行为被调查、定罪、强制治疗,为这位现代计算机之父的人生增添了悲剧性的收尾,影片的社会议题指向也由此提升——特别是考虑到今年3月,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同性婚姻法律刚刚正式生效。

在电影节首映的人物传记作品还包括关于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费舍(Bobby Fischer)的传记片《弃卒》(Pawn Sacrifice,2014)。影片讲述1972年冷战背景下,费舍代表美国击败苏联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的传奇故事,同样成为映射近日美俄紧张关系的银幕注脚。而传记片中最具私人情感视角的一笔,则来自描绘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罹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前生活的影片《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ything,2014)。几部影片均工整流畅,又或许因为过分工整,反而不抵真实人物原型的疯狂和力量。当鲍比·费舍的真人纪录影像出现在《弃卒》结尾——当时他已因不顾美国政府警告,在南斯拉夫参加比赛而被迫流亡多年——影片中,演员托比·马奎尔(Tobey Maguire)塑造的费舍形象则立马遭人遗忘。

电影节中充满余味的作品,则更多来自以加拿大著名艺术家迈克尔·斯诺(Michel Snow)代表作《波长》(Wavelength,1967)命名的同名单元。“波长”单元中大部分作品都大胆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甚至试图刷新对于一般电影概念的认识,作品游弋于传统故事片、纪录片和艺术影像之间。菲律宾独立电影导演拉夫·达兹(Lav Diaz)带来了刚刚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获得金豹奖的作品《今来古往》(From What Is Before,2014)。影片讲述70年代初期,菲律宾一个小村庄在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独裁统治下的乡村往事。与达兹去年在戛纳电影节备受瞩目的影片《北方,历史的终结》(Norte, The End of History,2013)相比,《今来古往》回到了达兹长期关注的马科斯政权为菲律宾留下的历史创伤主题。通过超长固定镜头、黑白影像以及挑战观众忍耐力的片长,由一个偏僻村庄的视点出发,达兹试图重构并还原被遗忘和忽略的民族历史。影片从一场传统的乡村祛病仪式开始,以接近影像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刻画了村中因身体残障而通灵的女孩、酿酒师、放牧人、神父等人物;直到田野中的牛被砍死,一夜之间三座草屋被烧光,村中发现神秘男尸一系列诡异事件后,影片由前半段的极低限度叙事转向政治情节剧——马科斯的部队占领了村庄,开始修建针对反对派武装的基地,村民们四散而逃。片长超过5个半小时的《今来古往》,在达兹以往的电影履历上,只能算是中等长度。这种生理上的观影极限体验,会使观众与银幕上命运受困的角色,产生跨越时空的通感。

Lav Diaz,《From What Is Before》(视频截图),2014,黑白,有声,338分钟.

与《今来古往》的史诗分量相比,“波长”单元中,艺术家埃瑞克·波德莱尔(Eric Baudelaire)的最新作品《给马克思的信》(LETTERS TO MAX,2014),则像是散文式的政治观察笔记。波德莱尔试图从巴黎不断给住在阿布哈兹的朋友马克思(Maxim Gvinjia)写信。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区共和国,1992至1993年格鲁吉亚内战后独立,却鲜少被国际社会承认。“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政治纠纷之一。马克思曾任阿布哈兹外交部长,对这个“不存在”的国家有着复杂的情感和独特观察视角。波德莱尔的来信以文字形式不断出现在屏幕上,配以阿布哈兹日常生活画面,而马克思的回信独白则贯穿全片。图像与文字既独立呈现又相互阐释。朋友间的私人通信口吻和琐碎随意的生活叙述,将国家、边境、外交等严肃政治概念讨论日常化。将宏大叙事通过日常私人视角讲述的手法,同样出现在波德莱尔饱受赞誉的前作《重信五月,重信房子和足立正生的远征记及无映像的27年》(THE ANABASIS OF MAY AND FUSAKO SHIGENOBU, MASAO ADACHI AND 27 YEARS WITHOUT IMAGES,2011)中,赤军首领重信房子的女儿重信五月和赤军成员、电影导演足立正生的私人口述交叉呈现,拼凑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日本赤军往事。

而放映之外,多伦多电影节还试图为产业人士搭建交流平台。已经举办三届的亚洲电影峰会,吸引了不少对于这一新兴市场充满好奇的投资者和电影人。中国无疑是论坛中的焦点: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制片人罗异(Peter Loehr)开篇;王小帅参与了关于亚洲艺术电影的讨论;最后携《心花路放》在多伦多做世界首映的宁浩大师课收尾。不过现场大部分交流似乎仍停留在对于中国市场的好奇和观望之中。一些嘉宾甚至很认真地讨论起,为了解中国市场,是否要考虑搬来北京生活,住多久合适这样的话题上。比起投资者无所适从的热情,或许创作者更清楚应该如何实践。加拿大出生的印度导演Richie Mehta在论坛上表示,去年因受邀参加北京电影节,他在北京经历了疯狂而独特的一天,这促使他开始创作新的电影。“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不会想去北京拍片。在北京的一天改变了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现在我决定把它拍出来。故事只能发生在北京,这其实跟中国发展中的电影市场并无关系……”。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