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FILM & VIDEO
作为导演的姜文并不习惯喧哗的高产。在他二十余年的导演生涯里,平均每四、五年完成一部电影,而每一部影片,都是韬光养晦之下的话题之作。自1993年执导的首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姜文式”的标签便开始强势嵌入国语光影世界,他亦导亦演、亦真亦幻的路线随着《鬼子来了》里的人头砰然着陆,用那双不瞑之目开始了对电影世界的持久窥视。
2010年,影片《让子弹飞》成功掀起一阵“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风潮,而这句台词也极好的映衬了姜文本人的形象:成熟、具有掌控力,并暗含一丝不动声色的柔情。如果说电影标题是全片的题眼与暗线,在五年后的新片《一步之遥》中,我们看到,姜文玩得始终是被子弹擦热的心跳,只是他对待“子弹”的态度有了些许变化——从“让子弹飞”(《让子弹飞》/ Let the Bullets Fly)过渡到“随子弹去”(《一步之遥》/ Gone with the Bullets)。
“随子弹去”的《一步之遥》更像是一场潜伏在夜间的声光现场,靠即兴的脱口秀拉动气氛、歌舞表演撑起场面。和一般歌舞片将剧情寓于歌舞场景的手法不同,《一步之遥》中的歌舞升平仅仅是给观众献上了一番饕餮盛宴——给一部国产剧情片架上3D眼镜和IMAX巨幕的做法,理所应当的同时又有一丝尴尬。影片中随手可拾的,是向经典影片致敬的桥段。甚至影片的英文片名“Gone the Bullets”也与《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s)作了呼应。这种教科书电影的集锦呈现,由于拼接得过于娴熟而显得不那么严肃,盛情无处抛洒的观众,便自然开始声讨影片团队的诚意可乏。而浮夸的歌舞桥段,更被诟病成了遮蔽败絮的珠光涂层。可细细思量之下,这种对经典电影桥段的戏仿,似乎总有些无法直接归纳的疑点存在。我们试图猜想,《一步之遥》绝不是向经典地直白致敬,也不是一场虚有其表的醉生梦死秀。如同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不管从树上被扔下来的是只鞋子还是绵羊,只要姜文让它出现,便是附属于电影的一个图注符号,所有的眼色与漫谈都统统荒诞,却又统统合理,并最终在姜文团队的世界里,用来向自己致敬。
“荒诞”是大多数观众主动给姜文贴上的标签。而姜文则认为他的电影理念恰恰遵从了对生活的忠实表达,所有的内容都是他与编剧团队的个人自传。电影中的荒诞,实际上恰恰是生活中的写实。而大多数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主流影片的叙事套路,陷入一种伪造的真实而不自知。而生活往往是荒诞的,并没有起承转合的铺垫。对于电影中的“荒诞”误解,借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一句台词:“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在姜文此前的电影创作中,荒诞色彩的浓度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达到顶峰。忧伤的前苏联歌曲搭配人物不合常规的口音,过度的表演却综合出一种笃定的气质。在四年前的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姜文与他的编剧团队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如同《圣经》在上帝神谕下昭示而成。而其后的《让子弹飞》,则是他们反赠给观众的礼物。在书写了该片的神话过后,姜文宣称要开始拍“观众看得懂的电影”,于是他有了十足的底气与轻松态度让子弹飞,或随子弹去。
此时对《一步之遥》的捧赞与指摘都显得不再重要了,既然故事已热热闹闹地发生过,就让这颗子弹继续在乱世中飞一会儿吧。 姜文依然会用胸有成竹的气势,修炼他那亦真亦幻的“子弹法门”。而这乱世中的一颗子弹,在风中急速穿擦,带来一阵灼热。
文/ 洪雅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