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周育正

周育正,《云雾、山岚、晒面场》,2018,尺寸依场域而定.

周育正的作品往往巧妙地运用现成物的视觉造型和材质的潜在可能性来揭示现代生活所涉及的价值交换系统,以2010年台北凤甲美术馆的个展“东亚照明”为例,空无一物的展场只有观众头顶上由同名厂商赞助的平光灯管,而灯管在展期结束后则成为了美术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在近期的创作中,无论是空间设计、作品命名还是计划呈现的过程,周育正都更强调其中调动起的戏剧感和表演特征。他把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夸张放大到了近乎抽象,与此同时又赋予其繁复且“无用”的细节——那些放大尺寸的居家装潢用线板表面实际上反复涂抹了丙烯颜料,而背后的劳动则几乎是不可见的。

自去年底起陆续在上海的马凌画廊和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发表的“刷新、牺牲、新卫生”系列第三阶段“刷新,牺牲、新卫生、传染、清新、机器人、空气、家政、洁客帮、香烟、戴森、现代人。三”目前正在台北TKG+画廊展出,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7月8日。

我在这两年来对“卫生”这个词以及背后牵涉的劳动很感兴趣,除了卫生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很大一部份原因也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家,需要定期打扫跟整理,因此有了“刷新、牺牲、新卫生”这个系列计划。在早期构思时,我就知道会在马凌画廊和TKG+展出,因此是根据两个空间的特性呈现计划中的不同面向。大致上来说,马凌的视觉元素相对突出,你会看到很多尺寸巨大化的碗盘雕塑与不同顏色的线板,而TKG+中处理比较多关于这个计划的抽象概念。

卫生的定义说穿了是一个很抽象的标准,是随着时间持续不断演进的想像。例如以前对于食物制造的卫生标准就与现在大不相同。小时候我家隔壁是个晒面厂,会在户外看到面条制作的过程,完全不符合现在的规范。因此在TKG+的展示中,你会看到我邀请一家在台北石碇山区的手工制面协助呈现的雕塑。他们强调在好山好水中制造面条,而石碇的山区常常弥漫着山岚。我透过在展场的空气清净机与扫地机器人制造干净的环境,而使用烟雾机模拟当地的山岚。有趣的是,画廊的员工告诉我,当“山岚”被释放时,空气清新机的指数真的变得非常得高。

机器在推进卫生标准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渐渐地取代了许多重复的劳动。其实现代生活中的每个层面都被机器与软体介入,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前与打扫阿姨是面对面的接触,共同商谈打扫过程,但现在透过软体预约,每次来的阿姨可能都不一样,可是却可以依照相同的SOP(标准作业程序)执行清洁。这个计划的第二阶段是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期间,跟在上海与台北操作方式相反,在艺博会期间内我直接聘请阿姨擦拭那些被放大的碗盘与烟灰缸,而非使用app预约。现代生活才可能出现在如此短时间聚集如此大资本的活动,矛盾的是关于清洁的雇佣仍旧是以原始的方式完成。

这次展览呈现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画册的出版。这是一本非典型画册,没有任何的专文或是学术论述,只是很单纯地呈现我的绘画。过去的绘画训练让我想要把绘画以不同的方式带入我的每个计划,但不希望是在展场直接展示画作,所以可能有时是在画廊办公区之类的地方才看得见。而我希望翻阅这本画册的体验,就像是你在翻阅商品或家具的广告型录一样。

至于题目,延续我之前命名作品的方法,将想要涵盖的元素与概念都呈现在题目中。我特别想要强调“传染”,在不同阶段的视觉呈现似乎都与这个关键字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试图由卫生与清洁这些字词中拓展相关的概念,“传染”字面上是在讲疾病的传播,但更主要的是指向对自我与周遭人们的行为观察。像是朋友聚会常常听到谁谁谁买了哪个牌子的空气清新机好用,这个说法就会像病毒一样散播出去。我们对于品牌的信任甚至迷思都是建构在这个基础之上。至于“新卫生”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我只是想赋予“卫生”这个字一个更具象的形容。

周育正,“刷新,牺牲、新卫生、传染、清新、机器人、空气、家政、洁客帮、香烟、戴森、现代人。三”,2018,展览现场.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