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柯尤·科沃

辛西娅·西法·穆兰加,《排队等候——竞技姐妹情》,2021,布面综合材料,76×101厘米.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来自非洲大陆及离散海外的艺术家们如何在绘画中呈现自我?这是开普敦Zeitz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Zeitz MOCAA)执行馆长兼首席策展人柯尤·科沃(Koyo Kouoh)与其团队策划“当我们看见我们:黑人具象绘画百年”(When We See Us: A Century of Black Figuration in Painting)时提出的核心问题。展览标题灵感源自阿娃·迪韦奈(Ava DuVernay)2019年在Netflix平台推出的迷你系列剧《当他们看见我们》(When They See Us),汇集了150余位黑人艺术家的作品,将叙事视角从“他们”转向“我们”,有意识地将黑人凝视(Black gaze)与生活体验置于核心位置。

“当我们看见我们”试图凸显离散美学在不同地域、代际与观念语境下的关联性。这场跨文化探索的核心理念在于:各种细致入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呈现,蕴藏着颠覆历史上黑人形象所背负的创伤记忆的潜能。趁此展览从Zeitz博物馆巡展至巴塞尔艺术博物馆之际,笔者与科沃讨论了展览缘起、黑人具象绘画的兴起,以及喜悦情感的政治力量。

赞迪莱·查巴拉拉,《斜倚的两个女人》,2020,布面丙烯,91×122厘米.

过去十年间,我一直致力于研究黑人美学领域具象艺术的复兴。克里·詹姆斯·马歇尔(Kerry James Marshall)、丽奈特·亚多姆-博阿基耶(Lynette Yiadom-Boakye)等具象艺术家的成功,加之乔治·弗洛伊德遇害事件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引发的全球对黑性(Blackness)的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从巴西、非洲大陆到美国、古巴等地的黑人离散族群的呈现方式。这种觉醒的政治意识,将黑人具象艺术推向了时代前沿。

就“当我们看见我们”而言,厘清具象艺术的经典谱系及其在黑人艺术家创作中的呈现变得尤为迫切。展览犹如一场跨越代际、媒介与思想流派的交响曲,共分六个章节:“日常图景”(The Everyday)、“欢愉庆典”(Joy and Revelry)、“静穆时刻”(Repose)、“感官之悦”(Sensuality)、“灵性维度”(Spirituality),以及“胜利与解放”(Triumph and Emancipation)。每个章节都将古典与现代大师跟当代艺术家并置,后者包括谢里·桑巴(Chéri Samba)、巴克利·L·亨德里克斯(Barclay L. Hendrick)、埃西里·埃赫里恩-埃西(Esiri Erheriene-Essi)、艾米·谢拉德(Amy Sherald),许多作品都是首次实现了彼此对话。这套视觉乐章折射出正在非洲大陆及其广袤离散地复苏的泛非主义的强大能量。

卡西·纳莫达,《活得久见得多(沐浴仪式III)》,2020,布面油画,152×234厘米。

这正是本次展览的力量所在:多元发声、跨越代际的对话。艺术家们讲述着关于尊严的故事,关于美的故事,关于力量与能量的故事,关于社群与归属的故事。通过将阿娃·迪韦奈剧名中的“他们”转化为“我们”,我们重新夺回了叙事主权。我们不再以白人或欧美视角为对话对象来讲述黑人经验,而是立足于自身的视角与立场。整个展览建立在“黑色欢愉”(Black joy)的基础上。这里有极乐之境,有狂喜时刻,有神圣空间。黑人经验远不能被简化为奴役、殖民与种族隔离的创伤史。非常具有揭示性的是,我们的集体想象中对黑人生活的刻板印象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我们都忘了其真正的力量其实植根于黑人族群的集体灵性之中。

我相信全球黑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联结。这种联结或许难以命名,甚至无法被呈现。它当然也绝非我个人能定义的,但我确信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有人称之为“灵魂”(soul)。但我认为,即便是“灵魂”这个词也不足以囊括这种血脉相连的深度。而本次展览所做的,正是将黑人间这种无形的精神联结具象化,使之变得可感可触。

松吉·姆伦格亚,《忠诚III》,2019,布面丙烯,140×140厘米。

我将策展视为一种斡旋的实践,一种挖掘与转译的实践。我现在虽然身兼美术馆馆长之职,但也是一名展览制作者,并将始终如此。我的首要使命是服务于艺术家;我喜欢探究艺术家的思想轨迹——什么驱使他们创作?什么占据他们的心神?又是什么塑造了他们的思考与行动?归根结底,这一切关乎人性本质,关乎人本身。

译/ 卞小慧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