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宋易格

宋易格,《浴缸 三》, 2010, 布面油画, 150x150cm

宋易格是来自哈尔滨的艺术家。她的首场个展,目前在北京的艺美基金拉开帷幕,她在这里已经工作生活了两年半。她的那些忧郁的画作,色调暗哑,背景通常是封闭而空荡的房间。但这场展览,也并不是一点也没有幽默的暗示的。在此,宋详细讲述了作品的缘起和特征。对于未来的目标,她说,只是继续走下去,每日如此。

我通常喜欢将建筑做为我作品的背景,因为这样很适合表现一种封闭而孤单的感觉。也画了一些自然风景画,但不是很多。对于我试图想表达的还不是很适合。我常画一些老旧的物件,时间给了它们生命,历史磨砺会让生命更有价值。那是我喜欢的;我不止一次地画过浴缸,太熟悉的东西,会对它有感情。而且在中文里,bath这个词的意思“浴”,听起来和“欲望”的“欲”是相同的。我喜欢这种双层意义的表达。

2008年4月我来到北京。在这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宽广起来。我喜欢这儿的环境:压力是大的,但竞争越多,机会就越多。我画画不是想解决我的困惑,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作画的时候,一丝不苟的完全是自己,没有去刻意考虑观众,与我有同等情感的人或许能找到共鸣。无助感是人类很常见的一种情感。但在这里,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很严肃的。‘Boredom’描述了某个具体的时刻的一种情绪。还有一幅小一点的画叫‘Bathroom’,上面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些象征性的气球。它描绘的是青春期那种特殊阶段人所爆发的欲望,虽然有时过盛的欲望会变得不堪一击。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玩笑!

我和其他年轻艺术家一样,使用相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也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料。我们这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样的。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我喜欢他的构图中对角落的运用——我指的是建筑上的元素,有一种形式上的平衡感。那种寄寓性的手法,让人压抑得快要崩溃。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心理表现大师。当我第一次在画册里看见他的作品时,并不觉得有多好,多突出。当我看到原画时,被震了。

很多东西都给了我灵感,所以很难具体说是什么,因为我的作品源于所有,源于我生活的每个阶段。2010年之前,很多都是关于我个人情感的。当时,我有些压抑,有时感到孤独或沮丧。这一时期的绘画因此在色调上就比较浓郁。我喜欢表现儿时的记忆,所以那时的一些画里出现了教室,街道。我小得时候,上学常走得那条路,感觉很大很宽敞,路两边每天都能跳出无数个有趣的场景。后来,我搬离了那里。当我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时,发现开车根本不能经过那些相同的街道,一切都变小了....在我的画里,想回到过去,儿时对事物的那种好奇,那种未知与不定性。现在是真实的,还是记忆中是真实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我的作品就是自传性的。当你问我如果听到“家”这个字眼的时候有何想法时,涌入我脑海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太贵了,买不起房子!要是我们谈起对“家”的情感,我会想到爷爷的去世;家也让人想到了不完整。其实很难去衡量记忆的价值。对主题和画面的选择上,用比喻的说法而言,就是一个商店。当我为作品选主题时,一切源于我的眼睛和本能。我只是被某些东西所吸引,就如在商店里一样。

译/ 王丹华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