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叶凌瀚

左图:唐狄鑫和郑焕现场作品,2011。右图:云浪计划现场,艺术家在创作,2011。

“云浪计划”是一次由37位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年轻艺术家参与的24小时春季户外艺术实践活动,已于2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郊外一个叫做云浪的地方顺利进行,活动之后的沙龙交流会3月26日在杭州的whohouse咖啡馆进行,相关文献展3月6日至4月10日在上海艾可画廊呈现。活动希望参与艺术家能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某种释放,在一种轻松的游戏状态里进行交流与创作。作为四个发起人之一的杭州艺术家叶凌瀚讲述了策划及参与活动的体验,还有对活动目的的看法。

整个活动从年前一个月开始策划到实施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最早找了杭州郊外的一个小岛,但后来觉得在实施上可能有些不方便,这时刚好碰到了金老板,他在云浪那边的民宿“米亚罗”有完备的设施能提供后勤,所以就去了云浪。陈勇为负责上海的联络工作,我负责杭州的,吴厚挺和徐世君会涉及安排程序上的工作,当然我们没有很明确的分工,因为没这种习惯,但默契挺好的。关于户外安全和细节我们会询问一些有经验的艺术家,比如郑焕他们。

开始我们是把队员分队安排出去的,但是他们散开了也在料想之中。还有我们在活动的时候已经拼命强调不许下水,不许碰船,因为没有经验在河里很危险。但还是有艺术家下水了,还由此展开创作。所有发生的所谓意外其实都在料想之内,还好他们没有超过度。

我对每个作品的印象都很深刻,也很了解。那个挖春笋的(张旭涛 竹笋与绿树)挺好玩的,大家会有疑问这是一个作品吗,我倒觉得它很有意思,它在调侃艺术的边界问题,艺术到底可以达到什么位置。他倒不是想挖春笋,他在挖泥巴的时候看到春笋就继续往下挖了,我觉得挺随意,挺“云浪”的,没有那么刻意地去想做一个作品。还有我们刚好看到一帮人在河滩上,包括吴厚挺在放风筝,他邀请以后我们就加入了,他原来对作品的设定是没有我们的。我自己在活动中是觉得非常放松,没有压力,很随意地在半山腰上一边聊天一边画,没想过分认真地做什么作品,所以在那边画出来的风格也是跟平时不一样的。联想到08年也是跟上海年轻艺术家一起做了叫“灰化肥发灰”的展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大家觉得那些展览的主题后来都没有人会记住,所以我们就挑了一句顺口溜,不追求任何主题方面的意义,这次活动也有点这个意思。

活动之后的沙龙交流放映了活动录像,展示了一些作品。来了一些豆瓣上的朋友,还包括一些美院的学生。文献展在上海举办,我们跟策展人认识,联络了一下这个事情就没有障碍地进行下去了,如果以学术和专业眼光去看作品,我觉得他们并不会非常让人满意,但是从一个集体行为的角度看,还是对每个艺术家有一个记忆度。如果期待他们做出所谓非常好的作品,我们可能在活动之前就会施加压力,但那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我们只为了让大家放松随性一点,如果能产生什么东西也可以,如果艺术家觉得过去玩了一把挺高兴的也挺好。平时大家呆在自己工作室里做作品已经神经绷得很紧了,直接面对自然会比较不一样。我们应该会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最近的一个计划是9月份会在上海做一个活动。

现在大家的关注点划分得越来越细,艺术家之间的差距很大,都有自己专注的话题和领域。上海这边互相交流艺术的活动比杭州要多,比如关于艺术问题的茶话会式的对话。他们会针对一个活动或者一个主题去开会。我现在正在参加未知博物馆,接下去可能继续加入他们关于地理精神话题的讨论中。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