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布莱恩·凯洛

左:布莱恩·凯洛编辑的《波利娜·姬尔:黑暗中的生命》(Pauline Kael: A Life in the Dark)封面;右:波利娜·姬尔

《波利娜·姬尔:黑暗中的生命》(Pauline Kael: A Life in the Dark)是知名影评人的第一本传记,也是纽约作家、编辑布莱恩·凯洛(Brian Kellow)的最新作品。凯洛不仅表现了1968年到1991年在《纽约客》任职期间写下很多重要影评的时刻,而且也对她早年在加州伯克利的古老影剧院Cinema Guild担任经理时的经历进行了详尽描写。本书由Viking Press出版。11月11日,Polly Frost和Ray Sawhill 将在翠贝卡的92nd Street Y对他进行采访。

不论做什么传记调查,我认为最令人激动的事情是采访过程。我做过很多次采访,对于有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重要资源的传记作者,我是很不解的。我的采访通常变为一场寻宝过程:如果和你说话的人喜欢并信任你,他可能就会给你其他人的电话,这些人你尚未考虑要采访。写过四本书后,我已经有足够的判断力能看出我的采访对象是否可靠了。我觉得很多人并不是想误导传记作者,但他们的记忆会失真,或者由于时间久远的缘故,他们已经相信原本并不真实的事情了。关于这本书,我从不同方面采访了波利娜生活中的160个人。在我下笔时,总是会做足所有的调查功课;因为开始之前,我必须要清楚知道写作的方向。一些人似乎不想谈论她:很遗憾,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乔纳森-黛米(Jonathan Demme), 还有几个人都没有采访到。最大的惊奇来自UCLA教授Howard Suber所讲的故事,说的是宝莲在写Raising Kane这篇文章时如何剽窃。这真让人吃惊,明白么?我很仔细地做了核实,确实如此。真让人觉得奇怪,因为大多数时候,她的言行举止都是光明正大无可厚非。对此我也表示理解,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些身不由己的时刻。

从一开始我就很想做这本书,但不确定想法能否落实。波利娜本人表明她的作品本身就包括了她的生平。这对我就是一个线索:1968年她进入《纽约客》后,看电影就真的成为她的生命了。然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我的书有故事。我觉得我可以追溯早年她的品味的,然后展现她到《纽约客》的工作后,之前的一切是如何发生作用的。采访很多导演和编剧是个好主意,甚至还包括一些演员,这些人的作品她曾评论过。我想问问他们波利娜的文章所产生的反响——什么时候一石击水什么时候又并非如此。我想这样做可以给这本书增添一些维度,想让人们知道六七十年代的电影业究竟在发生着什么样的故事。倘若没有这些信息,这本书就没什么分量了。

波利娜的朋友都喜欢书中的早期部分,我觉得那是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分离开来的原因。即使是那些她很熟的人,她的早期生活依然是个谜。很奇怪的是,波利娜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初来旧金山时的生活和她的婚姻,从来都是只字不提。我记得读过一篇她与Jacqueline Susann的访谈,当她被问到年龄时,她的回答就是杰奎琳-苏珊式的,她说:“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我才出生。”我觉得她说的是《我在电影中失去了它》(I Lost It at the Movies)这本书的出版,当时是1965年。我写书时非常认真,但在这本书下的功夫更大,因为我知道她不喜欢出传记,所以我想让这本书尽量完整详细,也尽可能公平。在她的图书馆里(如今在罕不什尔学院),她常常在书的空白处用铅笔写下好玩的评论—比如“胡说八道”或者“真够自以为是的了”这样的话,我想在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自传上是有这样的话语的。我不知道在我书的空白处她会写点什么。她可能会非常惊讶这本书竟然存在。

译/ 王丹华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