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李明是生活在杭州与北京的艺术家,《雾水》是他的双频录像新作,片中有对“正常人”这一概念的探讨,水的不同状态与剧中人的命运又具有某种关联。在这里,李明讲述了他对目前这一版本的看法以及近期在北京的活动。作品参加了今年3月由邱黯雄策划的“2012中国青年艺术家 当代艺术展”,这也是上海外滩18号画廊重组团队,由棉棉担任艺术总监后的首次展览。
我的老师阚萱,她的作品和工作方式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我是在今年年初开始知道有这样一个展览的,因此就借着这个机会完成了这部片子,里面的一些素材是2010年拍摄的。我做的是双视频,纯粹的影像语言的拼接,造成两个空间。观众同时看到这两个空间,会体会到一种时间感。起名叫“雾水”是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物理层面的触觉,还有一层是方向上的,对空间的侵占感。有一篇小说就写了一句话,特别好,“今天的雾很厚,不能用刀子划开。”但现在我不觉得它已经结束了,想再对这部片子做一些调整。
序言部分刚开始是黑夜的江水,然后是月食,这部分我自己还比较满意。两个屏幕的空间节奏还有影像拼接的确能把思维拉到一个共知的方向里去。我自己的兴趣也在此,影像本身的确可以挖掘出大家意识中的潜在共性,而令人刺激的地方是如何去找到意识的边界,灵感的福音绝对是让你在一个瞬间把意识的限度给拉开了,这种感觉很立体。“正常人的出走”在整个片子里比较独立,明确清晰,很干脆,里面有对“正常人”这个概念的讨论。另外的几章,都处在平行的状态中。
但我现在刚好处在对于这个版本的否定期,觉得这个片子情绪部分太多,有点像是一个草稿。我自己并不否定这种对影像语言的直觉产生的情绪,只是开始质疑,这似乎很脆弱,让观众来看你的情感,有些自恋,似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希望观众看到里面这种情绪以后会知道它要说什么。重新调整的话,一个是找到情绪背后的支撑点,让这个软弱的东西变成有质感的触觉。另外一个还是延续我对影像的兴趣点吧,如何用影像组合来拉开意识限度。比方说把“正常人的出走”部分,其中关于“保安”的那段我会把时间延续更长,音乐上也是持续不段的大编制交响乐,这种虚拟的雄壮感在不断重复后必将麻木观众,而固定不动的镜头也是会像照片一样,成为一个平淡的映像,达到一种消磨意志的状态。拍摄的时候就试图让演员去寻找,让他自己也迷失在这段工作中。剧本是一条线,演员的陌生化也是一条线,往往这两者会发生一点不可控制的意外,我喜欢那些意外的素材。
近段时间我正在准备下半年的个展,这个还在谈,还没有定。还有和新的小组 “Guest”的团队合作,我们将在4月12日和14日分别在CIGE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有两次输出。“Guest”是林科、陆平原、赵要、徐渠和我组成的小组,所以近段时间就在北京和团队一起工作。
采访/ 卢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