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巴黎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的装置作品《催眠-纽约》(H{N)Y PN(Y}OSIS,2015)是以声音和视觉元素构成的流动的、无限变化的组合,而这一切都由艺术家用iPad控制完成。整个展览期间,帕雷诺都会在现场,用影像、雕塑和现场表演编排出持续进行的、不断变化的舞蹈。《催眠-纽约》于2015年6月11日至8月2日在公园大道军械库举行。
直到最近这个项目之前,我手边能用来视觉化一个展览的工具基本就是专门为了空间安排而设计的电脑程序。但是并没有用来处理时间元素的方法。我对于军械库的“空”尤其感兴趣——在建筑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多好去协调处理的——我想要尝试一下如何在那么大和空的空间内制造出多个时间“实体”,或者说变化的时间区域。我在想我怎么才能让人在这里呆上几个小时。与我2013年在巴黎东京宫完成的那个展览不同,我在军械库所做的尝试与建筑本身并没有关系——我没有干预它的基础结构,而是将时间引入建筑,以此来探讨时间性的问题——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性的或者固定的。
军械库几乎占据了纽约城的一整个街区,我希望这个展览内部可以是它之外的这个城市的反射。比如说,我展示了26个大灯箱,用来指涉百老汇。我展出的所有电影也都多多少少跟纽约有关。2012年的《玛莉莲》(Marilyn)的场景是离军械库只有几个街区的公园大道上的的华尔道夫酒店;2010年的《隐形男孩》(Invisibleboy)——我之前曾经展出过一次这件作品——拍摄于唐人街;2009年的《1968年6月8日》(June 8, 1968)描述了肯尼迪的遗体被用火车从纽约运送到华盛顿那天的情况;2015年的《人群》(Crowd)则是去年冬天拍摄于军械库。这个新电影讲的是三百个纽约客被邀请到军械库,接受催眠,我放了一些音乐和我的一些电影。摄影机只对准正在观看我的作品的观众,结果就像是一个奇特的平行的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展览开始之前他们就相当于已经看过了展览,现在他们又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现场还会有莱克星顿大道上的同步现场声音采样,这使得这个建筑变得透明起来。军械库有非常美丽的天窗,所以有时我们会在白天播放影片,看起来会非常不错,而且有种幽灵气质。所有这些元素将会把外部世界带进这个展览,它就像是在反射纽约这个城市和它的居民的一面镜子。
这个展览中的所有元素——包括影像、音乐和灯箱——会由一个看起来很像钢琴的主键盘来控制,不过其实概念上来说它更像是加麦兰(gamelan,印尼的民族管弦乐器)。它由很多不同的部件构成,可以同时发挥作用。控制室是展览中不可见的一个部分,但是我们设计了一个界面,所有东西都可以在iPad上显示。如此一来,我可以既在展览现场同时又操控各种元素——我可以点亮灯箱,或者开启自动钢琴,摆弄声音等等。整个展览期间我都会在现场,大部分时间会由我来操控展览,编排出现场的、不断变化的舞蹈。展览会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钢琴家米哈依尔·鲁迪(Mikhail Rudy)会每天在现场演奏,提诺·塞格尔(Tino Sehgal)在专门为本次展览作曲。合作和社会处境对我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对于我而言,展览也是工作室——一个用来做实验的地方。这次展览很特别的一点是,一切都是现场的。如果观众不止一次来看展览,那么他们每次来的体验都会是不同的,而且我也希望人们可以反复来看展览。
采访/ Mara Hoberman
译/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