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09年9月

艺术要塞海关岬角

Punta della Dogana是威尼斯大运河南端一块突出的陆地。名字在意大利语里是“海关岬角”的意思,指的是这个地方从前的功能:作为威尼斯的主要海上门户,过去四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城市海关所在之地。既然是历史上决定货物能否入关的重要场所,如今收藏家若是想要展示自己的美学标准,可能再没有哪儿比这里的气场更强了。海关大楼对法国亿万富翁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来说再适合不过。从现在开始,他的私人藏品将在这座刚刚翻修过的古老建筑里陈列展览。毕竟,皮诺就是靠控制奢侈品牌如GUCCI,YSL,拉图堡(Château Latour)等公司的多数股权发家致富的——这些公司的业绩无一例外都部分仰赖于各国边境检查对仿制品的打击力度。

因此,海关大楼的揭幕展“绘制工作室”(Mapping the Studio)以“进入”为主题就非常合适:进入一名艺术家的作品,作品进入一个收藏系列。“绘制工作室”由弗朗西斯科•波纳米(Francesco Bonami)和皮诺收藏基金会策展人艾利森•金洁拉(Alison M. Gingeras)担任策划,组织和布展都做得非常专业,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安藤忠雄(Tadao Ando)对大楼的重修。展览题目来自一件探讨艺术建筑边界之可渗透性的作品——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创作于2000年的录像装置,记录了夜间老鼠在他工作室的墙壁和纱门间自如穿梭的全过程。

展览上部分作品从不同层面同时启用了边界标记的转义。比如,如果你从南边乘船到海关岬角,迎面就能看到查尔斯•雷(Charles Ray)的《手拿青蛙的男孩》(Boy with Frog, 2009)——一个巨大的,赤裸身体的男孩右手提着一只明显很不舒服的青蛙。雷的作品从一个反常的角度令人联想到海关岬角著名的命运女神雕像,甚至还有自由女神像——两座雕塑都守卫着一个有权对所有来者进行评判审核的地方。

双年展上的坊间传言:那只青蛙可能代表的是皮诺本人,也就是说,在与赞助人的对局中,查尔斯•雷玩笑间就反败为胜,把那些将他的作品当作战利品据为己有的收藏家拧在手里。当然,在那些对内幕故事一无所知的参观者看来,带着一脸无动于衷的表情,静静欣赏猎物的线条及其痛苦之美的男孩也许才是皮诺的化身。的确,正如这个无精打采的虐待狂男孩所表现的,收藏家皮诺似乎特别钟爱托马斯•曼所说的“死亡的撩人之处”(voluptuousness of doom),即威尼斯一直乐于接受的爱神与死神之混合。展览中大量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意愿,要用巧妙的手法描绘死亡——最后审判的终极界限。杰克•查普曼和迪诺斯•查普曼(Jake and Dinos Chapman)《Fucking Hell》(2008)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两兄弟的透视模型里安放着一组炼狱微雕,无数玩具兵大小的小人在里面翻滚涌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除了惩罚还是惩罚。观众都贴着玻璃罩惊叹于被长矛刺穿的人头,在垃圾堆上拱来拱去、华丽丽的小粉猪,咬人的超小纳粹兵,以及刻画精细的、被咬的受害者。相比之下,毛里佐•卡泰兰(Maurizio Cattelan)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装尸袋就显得充满阿波罗式的理性和明亮。马修•戴•杰克逊(Matthew Day Jackson)的《头骨频谱》(Skull Spectrum, 2009)——一系列涂成彩色、几何形状的头骨雕塑——也看似近乎欢快了。

还有部分展览在葛拉西宫(Palazzo Grassi)进行——皮诺的另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距离海关大楼只有几个水上巴士站——展场同样笼罩在邪恶的光芒之下。葛拉西宫的中庭完全被彼得•乌克兰斯基(Piotr Uklanski)《无题(跳舞的纳粹)》(Untitled [Dancing Nazis], 2008)里强烈的节奏和闪光灯占据。艺术家在好莱坞演员扮演的纳粹头像旁边布置了一个迪厅舞池。这件作品里潜藏着一种模糊的批判——被舞池珠光宝气的镶板吸引前来的观众必须分辨,甚至认同这些魔鬼及其肖像。同时,无休无止的hip-hop节奏时不时模仿纳粹部队行军时的脚步声,仿佛在嘲笑第三帝国意识形态中的种族主义。吵闹的音乐,尽管很funky,统治了整座博物馆:就连那些一般不会令人联想到死亡之舞的作品(特别是丹尼尔•布伦1966年左右创作的条纹画以及辛迪•舍曼早期精彩绝伦的电影作品)都受到了这种大屠杀幽默洋洋自得的声音侵袭。

类似这样的一些作品充分融入了威尼斯的狂欢传统,但同时也让这场慷慨大方的展览蒙上了一层傲慢的阴影,仿佛这位法国大亨能够把死亡玩弄于股掌之间。从许多方面来说,收藏家的力量的确是这场展览隐藏的焦点。两个展场装满了在最近各大双年展上首次露面的艺术品,这些杰作最终全都进了皮诺的设计师手袋:迈克•凯利(Mike Kelley)的钟形罩乌托邦“坎多”系列和凯•阿尔特霍夫(Kai Althoff)梦幻般的《无题》(Untitled, 2007)都是去年卡耐基国际艺术展上的明星作品。海关大楼的中心展品之一是西格玛•波尔卡(Sigmar Polke)的“轴向时代”系列画(2005-2007),所有油画非常壮观地陈列在一个长方形的展厅里,室内光线刚好足够让画面在观众眼前变化万千,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原意。相信看过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人对该系列绝不会陌生,因为两年前这些作品曾是罗伯特•斯托(Robert Storr)展览上的重要支柱;此处它们的中心位置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皮诺的野心。这就是这位收藏家品味的特点:和海关岬角的尖端一样锐利和富有穿透性。

萨拉•里奇 (Sarah K. Rich)是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艺术史副教授,意大利萨萨里大学客座教授。

译/ 杜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