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9年12月

2019年度最佳

李绮敏(Christina Li)是一位生活在香港和阿姆斯特丹的策展人和写作者。她最近策划了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项目“谢淑妮:与事者”(Shirley Tse: Stakeholders),并且正与Kasper König和Hamza Walker共同筹划巴塞尔博览会五十周年的项目。

奉俊昊,《寄生虫》,2019,4K影像,彩色,有声,131分钟.

1
《寄生虫》(奉俊昊)
PARASITE (BONG JOON-HO)

奉俊昊的这部惊悚片让两个完全不相容的世界发生了碰撞——富人家庭和穷人家庭——他以一个残酷、暴烈的故事处理了阶级不平等、控制和剥削的问题。随着剧情展开,电影的语调也从黑色幽默变成了彻底的阴暗,所有的角色都在因果循环的链条上为自身的生存拼尽力气。谁也不比谁更自由,谁也不比谁更占据先机;与现实生活一样,富人和穷人永远地纠缠在在他们共同的命运里。

“傅丹:大教堂街区祈祷者舞台枪械库”(Danh Vō: Cathedral Block Prayer Stage Gun Stock),2019,展览现场,伦敦玛丽安·古德曼画廊;摄影:Nick Ash.

2
傅丹(南伦敦美术馆和伦敦玛丽安·古德曼画廊)
DANH VO (SOUTH LONDON GALLERY AND MARIAN GOODMAN GALLERY, LONDON)

傅丹通过材料和形式轻柔地引导当下在历史、权力、欲望和创伤的领地移动。他在南伦敦美术馆的展览由两部分构成,其中包括他与他的父亲、他的前老师以及他的侄子等人合作的作品;而他在玛丽安·古德曼画廊的展览把画廊二楼改造成了一个木匠的工坊,那些木头来自克雷格·麦克纳马拉(Craig McNamara)的赠与,麦克纳马拉是一位种植核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者,他的父亲是越战总策划、前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一楼展厅里令人叹为观止地布满了处在各个生长阶段的黑胡桃树,而在楼上的工作坊用来制造家具,将傅丹的感知体现为物件的成型。

贾托·伦蒂诺,《魔术镜子:对自我幻觉的思考》,2019(兰登书屋).

3
贾托·伦蒂诺,《魔术镜子:对自我幻觉的思考》(兰登书屋)
JIA TOLENTINO, TRICK MIRROR: REFLECTIONS ON SELF-DELUSION (RANDOM HOUSE)

伦蒂诺的首本论文集清晰地刺破了我们这个混乱世界中自我建构和表达的种种幻象。我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是在1990年代的香港度过的,那是一个正全力地拥抱日渐兴起的互联网时代无穷无尽承诺的世界,所以伦蒂诺所讲述的她在一个被互联网和真人秀塑造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经历让我深有同感。她精彩地解析了所谓的选择和赋权实际上都只是我们试图维持的、无法逃脱的自我幻觉的一部分。

抗议者们形成一道人链,以此纪念波罗的海之路三十周年,2019年8月23日;摄影:Kevin On Man Lee/Penta Press/Shutterstock.

4
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香港
THE ANTI–EXTRADITION LAW AMENDMENT BILL PROTESTS, HONG KONG

这是一场从三月起在全城展开的抗议活动。估计约两百万人参与了6月16日的集会。与2014年时的雨伞运动不同——在79天时间里占领了金钟和旺角的要道——这次的活动去中心化且灵活,主要依靠社交媒体的加密信息程序来组织和策划现场活动并团结支持者。抗议者们的策略包括在本地和国际媒体上发布广告,在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三十周年纪念日形成人链,以及召开对抗官方口径的新闻发布会等。这次的运动团结而坚定,不乏幽默,并且联合了不同年龄层及社会阶层的人群。

何兆南,《树的留白III》,2018,喷绘打印,16 × 20",来自“树的留白”系列.

5
程展纬和何兆南(刺点画廊,香港)
LUKE CHING CHIN WAI AND SOUTH HO SIU NAM (BLINDSPOT GALLERY, HONG KONG)

程展纬和何兆南的个展都以天气为主题,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反映了近期种种风暴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香港以及这里的人们身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程展纬的“液化阳光”系列(由一系列涂改过的明信片构成)和影像装置作品《天气报告:液化阳光》(均为2014-15)通过在港台两地用水车制造人工雨景将2014年香港的雨伞运动和台湾的太阳花运动并置。何兆南2018年的黑白照片系列“树的留白”则记录了台风山竹袭港后的面貌。两人双个展中的作品都致敬了面对自然或者人为灾难时这座城市表现出的脆弱和坚韧。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2018,4K影像,彩色,有声,230分钟.

6
《大象席地而坐》(胡波)
AN ELEPHANT SITTING STILL (HU BO)

胡波的首部(也是最后一部)电影设置的背景是某座北方小城,故事围绕着四个人物在二十四小时内的生活展开。这部风格冷峻的电影里描绘的社会因人的私欲而摇摇欲坠,主角们也难逃如此命运,不同的是,他们都执着于一则神秘传闻:在满洲里,有一头大象席地而坐。《大象》由大量的长镜头构成,色调灰暗,充满了怪异而漫长的停顿:而我们则成为了最近距离的目击者,观看着这些人物如何艰难地试图摆脱自己糟糕透顶的生活。他们殊途同归,最终前往满洲里,曙光初现,至少这一刻是美好的。

玛丽亚·拉斯尼克,《处女和牛(Jungfraueninitiation)》,1988,布面油画,57 1⁄2 × 80 3⁄4".

7
玛丽亚·拉斯尼克(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策展人:Beatrice von Bormann和Antonia Hoerschelmann)
MARIA LASSNIG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CURATED BY BEATRICE VON BORMANN AND ANTONIA HOERSCHELMANN)

这个为纪念拉斯尼克诞辰100周年举办的大型展览囊括了她超过两百件作品,展示了艺术家一生对于形式、感受以及身体间交织关系的持续探索。她那些令人不安的自画像描绘了存在和主体性的无常,和她的电影及草稿一起,揭示了拉斯尼克的艺术观:艺术是一种探索自我内心世界和周围冰冷的社会和物质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践。

与维也纳阿尔贝蒂娜美术馆(Albertina Museum)联合策划。

跳房子阅览室,柏林选帝侯大街,2019;摄影:Young-jun Tak.

8
跳房子阅览室,柏林
HOPSCOTCH READING ROOM, BERLIN

今年夏天,我在柏林选帝侯大街一个乍看平常无奇的院子里碰巧发现了这家书店、阅览室兼活动空间。跳房子是一个令人愉快并且有新发现的地方:这里有不少怪异有趣的书籍类型和主题,并且聚集了一群对知识和出版有着类似兴趣和热情的人。

威廉·凡·亨,《无题》,1980-90,混合媒介,尺寸约为13 3⁄4 × 29 1⁄2 × 5 7⁄8".

9
威廉·凡·亨克(局外人美术馆,阿姆斯特丹;策展人:Ans van Berkum)
WILLEM VAN GENK (OUTSIDER ART MUSEUM AT THE HERMITAGE, AMSTERDAM; CURATED BY Ans van Berkum)

荷兰著名非主流艺术家威廉·凡·亨克(于2005年去世)的大型回顾展览包含了超过六十件精密的绘画以及多层次的拼贴作品,这些作品均来自艺术家跌宕的人生和他迷恋的主题。他对于共产主义和控制系统的热情——反映在他那些上帝视角的城市和建筑绘图中——与他生命中那些充满愤怒和不和谐的片段并置;而他绘制的图景也与我们的时代产生了奇特的共鸣。同时展出的还包括他用商业包装材料制作的无轨电车雕塑,以及精彩绝伦的《阿纳姆公车站》(Arnhem Bus Station,约 1992–97),这个由大量无轨电车雕塑构成的装置曾经占据了他居住的公寓的整间客厅。

《伦敦生活》,2016-19,第二季第二集,亚马逊出品电视剧集;画面中为菲比·沃勒-布里奇.

10
《伦敦生活》(亚马逊)
FLEABAG (AMAZON)

由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编剧并且亲自出演的的这部电视剧集充满了尖刻的幽默感,但也不乏温情。剧集以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女性在性别、女性主义、哀痛以及与其他女性的关系里的经历的种种挣扎。《伦敦生活》在两季里囊括了当代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并且逐渐接纳了其中人物各自的怪异之处——尤其是标题里的“反英雄”式形容——他们实际上都如此富有人性的光彩。

译/ 郭娟